Page 23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232
①
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 好的比喻可以使得文章鲜明生动,
所以刘勰说它具有“敷华(开花)”“惊听”的作用。 运用比喻要恰当,刘勰说:
朱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骛,无所取焉。” ②
封
鳌 有的道理,似乎非常复杂,一两句话难以说清,但若用比喻,则能表达得清
天
台 清楚楚。 如慧思在《大乘止观法门》中谈到“法身虽一,但所现之相凡圣不同,
集
· 故以事约体说言诸佛法身、众生法身之异,然其心体平等,实无殊二”时,说:
第
三
册 譬如一明镜,能现一切色像,若以像约镜,即云人像体镜,马像体
镜,即有众镜之名;若废像论镜,其唯一焉。 若复以此无二之镜体,收
彼人马之异像者,人马之像亦即同体无二也。 净心如镜,凡圣如像,
类比可知。 ③
作者用“净心如镜,凡圣如像”作比喻,说明了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道理,这就
是比喻的重要功用。
再如智者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说:
今言此漏不独在法,亦不独在心,心法合时,便有漏生。 以有有
漏,故二处受名。 譬如仙药,人若服之,即令得仙;而药之与人,本各
非仙,药、人和合,则便有仙。 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受仙人之称。 若药
不因人,不名仙药;人不因药,不名仙人。 漏法、心法、亦复如是。 ④
作者用“药、人和合,则便有仙”来比喻漏法和心法间的关系,把抽象的道理化
为具体形象的东西。
天台大师们有时还运用博喻的手法,充分发挥了比喻在阐明抽象教理中
的重要作用。 如慧思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记五百论师来到佛的住处对佛
说:“我等多闻,总持十二部经及韦陀论五部毗尼讲说无碍,十六大国敬我如佛
世尊,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这时,佛便对诸论师说:
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 汝欲与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
睹众色,如无手足欲抱须弥山王,如折翅鸟欲飞腾虚空,如蚊子翅欲
遮日月光,如无船舫人欲渡大海,皆无是处。 ⑤
① 《文心雕龙·比兴篇》。
② 《文心雕龙·比兴篇》。
③ 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卷 2。
④ 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 1。
⑤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