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三册>》
P. 56
修学者在得三解脱的同时,还能得到三十七种道品,即:由四念处(身念
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
朱 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维如意
封
鳌 足)、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
天
台 慧力)、七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
集
· 分)、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并能懂得
第
三
册 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生、老死)中的辗转关系:即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
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
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 从而悟出中道正观,脱离生死,进入涅槃境界。
当然,以上乃是修还最终能达到的目的。 这个目的是要通过“修还” 和
“证还”才能逐步实现。 所谓“修还”,即是知观是从心而生,若是随之折服于
外境,这就是不懂得“返本还源” 之道。 应当反观之心,观此心从何而生? 是
从观心生,还是从非观心生?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灭故即空,
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达到“境、智双亡”,这才是道源之要。 所
谓“证还”,就是要做到“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 也
就是达到身心自由自在、物我双忘的境界。
六、净门
《大安般守意经》 中解释说:“ 净弃结者,为弃意三恶。” 也就是说,修
①
“净”门,要从思想上彻底断除恶的念头。 《经》中还认为:修净门可着重以修
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意断”(即四正勤),即时时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
目。 《经》中说:“四意断谓常念道。 善念生便恶念断故,为断恶道念。 善念止
便恶念生故,为不断也。 四意断者,意自不欲向恶是为断,亦谓不念为断
也。” ②
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没有完全阐明净门的崇高境界。 智者在《法界次
第初门》中对于净门所达到的境界,作了更为精辟的阐析。 他说:
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 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
① 《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大正藏》第 15 册,第 167 页。
② 《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大正藏》第 15 册,第 172 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