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7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47
干)啸咏之地。 常有光如月,号石月。 其东有响掌岩,击之声铿然。”
传说当年寒山子常于幽石下静坐吟诗。 他有咏幽石诗道:“重岩我卜居,
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
鼎家,虚名定何益!”诗句明白如话,但发人深思。
就是这样一位隐居避世的怪僧,由于其诗思想深邃,语言晓畅,自成一格,
称“寒山体”。 他留下的 300 多首诗,元代已传入朝鲜、日本,并被译成日、英、
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直至今天,欧美各国青年中还有所谓“寒山
热”。 他们不仅仿作寒山子风格独特的诗歌,而且风行“寒山发”和“寒山鞋”
等作为时髦装扮(见《寒山子传记资料》,台湾天一出版,1985 年版)。 这是寒
山子当年绝对未曾意料到的。
寒山子非但姓名不可考,生活的年代亦不可考。 有的研究者说他生活在
贞观至开元年间,其根据是《寒山子诗集》开头有贞观十六年(642),台州刺史
闾丘胤写的序;有的研究者却认为序言“文词粗鄙,显系缁流(僧人)伪托”,寒
山子系生活在大历年间(766-779),其根据是杜光庭(850-933)《仙传拾遗》
中的话:“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其山深邃,当暑有
雪。”不过《仙传拾遗》中的话也有明显错误。 首先是它把寒山子的隐居处错
说成是“翠屏山”。 翠屏山与寒岩、明岩各踞一方。 地方志书中从没有把翠屏
山与寒山子拉一起过。 其次是说它“当暑有雪”。 翠屏山并不高,暑天怎能有
雪? 这是道家仙话,无中生有。
以史学家的眼光看,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最好都能搞个一清二楚,水
落石出;但如果以文学家的眼光来看,则关于寒山子其人其事,倒还是由他朦
朦胧胧、隐隐约约,反能发挥文人们的艺术想象。 反正寒山子入隐时根本没有
希望人们了解他的来龙去脉,而他留在岩石间的奇绝诗篇,却客观上将寒、明
岩一带奇秀的自然风光介绍给了后人。 以致前来寻幽访胜者徘徊流连,不忍
舍去。 正如明代施文德《寒明两岩歌》云:“昨日游石梁,谓尽天下奇。 今朝游
第
两岩,奇复不减之。 明岩回合天中起,两岸巉削东西峙。 漠漠惟开八寸关,冬 十
辑
冬时应双行履。 岩下千寻瀑布悬,岩中神井出甘泉。 飞泉点点洒寒雨,石溜片
台
片生轻烟。 沿崖暗历寻仙路,闾丘马迹仍如故,松桂高盘石鼎云,狮象行窥仙 山
旅
掌露。 响洞玲珑势若倾,石屑阴深行者惊。 忽有一隙开天日,峭壁峻巘殊怪 游
文
形。 出洞逶迤不数里,扪萝复入寒岩里。 寒岩之景更何如? 幽胜不能分彼此! 化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