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2 - 教育志(一)
P. 192
民国初期,全省按各县地域位置和交通路线分成4区。民国17—26年(1928—1937年)间,又
建立省教育辅导会议制度。全省划分为11个省学区,省学区内各县(市)又分别划定若干县
(市)学区,形成“省辅导会议”“省学区辅导会议”“县(市)辅导会议”“县(市)学区辅导会议”四
级辅导会议制度。省督学、县(市)督学分别为相应的辅导会议主要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教
育部将各省战区划分成若干战区教育督导区。浙江省战区属苏浙皖边区,分为浙西、浙东2
个分区。分区下又分杭县区、嘉兴区、吴兴区、宁波区,各区均由省教育厅派出2名督导员负
责区内教育视(督)导工作。
民国时期,省级视(督)导活动时有进行,且有时规模甚大。民国4年(1915年),省视学
对海宁县的28所学校作了视导,对所视导学校的优劣情况及提出的批评、建议、意见,均呈报
省教育行政部门饬令县知事斟酌办理。民国11年,省视学视察上虞县教育后,分别就教育行
政、教育经费、学龄儿童入学、教育会工作、社会教育工作等方面评述优劣,由省政府下达训令
于县知事着令改进,并传谕嘉奖教育成绩卓著者。民国19—7年间,省督学视察了湖州地区
3
多所省立、县立、私立中学和职业学校,就教育行政、教育视导、教育经费、国民教育、社会教
育、中等教育6方面的工作,考核了专员、县长学务业绩的优劣。民国21年,省教育厅督学视
察吴兴、安吉两县的13所县立学校、181所区立学校、12所乡镇立学校、25所私立学校共231
所学校,并依各校办学成绩的优劣,分出等第。抗日战争期间,省教育厅厅长、省督学及省教
育厅派驻各游击区的督导员均曾对战区、游击区及后方各县的教育情况进行断断续续的视
导。民国37年,省教育厅督学对杭州、嘉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8个旧府属51
个县的地方教育行政及学校工作进行分区视察,对各县整理教育款产、中心国民学校的设置、
肃清文盲、学校管理、学校训育等方面工作进行评估,并分别提出改进意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9月,省文教厅成立视导室,配置室主任1人,视导4人。1952年,省文教厅视导
室被撤销,有关教育视察、考核、督导等事宜,分别改由中等教育科、初等教育科、师范教育科
承担。1954年7月,恢复视导室设置。1955年,视导室再次被撤销,并于中等教育处、初等教
育处内分别建立视导组,配备完全中学视导员3人、初级中学视导员3人、城市小学视导员2
人,农村小学视导员2人,幼儿园视导员1人。1958年省教育厅机构调整后,分别在中学教育
处、初等教育处、师范教育处、工农教育处内配置了视导员。其时,省教育视导工作,主要由省
教育厅相关业务处(科)室的干部、专职视导人员及省教研室教研员相互配合,对学校教育进
行调查研究和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教师队伍
的培养提高、县(市)教育行政领导的改善等。
1960年后,省教育厅各业务处室均未再配备专职视导员。教育视(督)导工作渐被忽视,
甚至被取消。直至20世纪80年代,教育督导工作才得以恢复。但1983—986年,省教育督
1
导工作仍由省教育厅(教委)的普通教育处、师范教育处、职业教育处在开展工作检查和调查
研究过程中结合进行。1987年初,省教委始有配备专职督学和督导工作人员之举,省教育督
导工作开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同年3月,国家教委在浙江省开展督导试点工作。由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