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5 - 教育志(一)
P. 395

于自流状态,1966—1972年,全省幼儿教育连续7年无事业统计数据。1973年开始逐步恢



                                  复,本年,全省有幼儿园671所,在园幼儿8.25万人,教职工4238人。1975年,幼儿园数增至


                                  1003所,在园幼儿10.64万人,教职工5296人。



                                           2.小学教育的起伏



                                           1966年6月后,全省多数地区的小学先后停课参加政治运动,至1967年秋才陆续复课。


                                  在此期间,小学虽仍继续招生,但耕读小学因被批判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而停办,由



                                  是学生人数骤减,1967年的在校学生数比1965年减少20.2%。1968年10月底至11月初,


                                  省革委会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在金华县召开农村教育革命现场会议,推广金华县让长公



                                  社、淳安县鸠坑公社贫下中农掌管农村教育大权的做法,要求在年底前撤销原有的区乡中心



                                  小学管理制度,普遍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会议还要求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有条件的小


                                  学可附设二年制初中班,试行七年一贯制;也可再附设二年制高中班,试行九年一贯制;逐步



                                  做到“上小学不出生产队,上初中不出生产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并提出要“彻底废除年



                                  龄、考试、升留级等限制”“学生随到随收”“允许中途转学”“取消寒暑假,改放农忙假”等。


                                  1969年3月,省革委会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又在衢县召开全省中小学教育革命第二次现



                                  场会议,推广衢县模环区横山公社将农村公办小学下放给生产大队办,教师回队任教,工资实


                                  行工分加补贴的做法,强调这是农村教育革命的方向,并要求城镇小学也可参照推广。7月



                                  下旬,省革委会又颁发《关于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过程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草



                                  案)》,对一些政策和具体办法作了进一步规定。至年底,全省大多数县的农村公办小学均已


                                  下放给大队办,有5.67万名公办小学教师回队任教,执行工分加补贴的工资发放制度。大批



                                 农村公办小学就此被拆分,全省约4/5的农村小学缺失正常领导管理,教师也极难实行正常


                                  流动,师资力量的区域不平衡性愈显突出,教育质量也随之下降。1971年底,此做法因广大



                                  教职工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而停止推行。



                                          1970年起,国家对普及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1962年后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孩


                                  子也已进入学龄期,全省小学教育遂出现大发展态势,年招生数均在100万人以上。1974年,全



                                  省小学生数达到545.19万人,达历史最高峰,导致校舍、设施、师资全面紧张。同时,城乡小学



                                  附设初中班甚至高中班的现象也逐年扩展,1970年,全省有160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974年增


                                  至3334所,1976年更增至9536所,占到全省小学总数的近1/5。此举不仅使小学内部的管理力



                                  量分散,尤其影响到小学师资力量的配置。业务能力稍强的小学教师大多改教中学或调任别的



                                  工作岗位,由此而产生的缺额,则大量吸收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顶替。其时,杭州市所属7县的


                                  小学教师中,新吸收的民办教师占到半数左右。全省情况就自不待言了。多数民办教师除缺乏



                                  专业能力外,本身文化基础也薄弱,甚至有小学三四年级文化程度者。由此,1971—976年,全
                                                                                                                                                                                               1

                                  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虽逐年提高,但教育质量却严重下降,出现“招得多,流得多,质量差”的非正



                                  常状况。1976年,全省小学4.87万所,在校学生520.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99%,但实


                                  际读满五年的只占70%,毕业班学生的合格率则不到1/3。



                                           3.中学教育的起伏



                                           1966年6月起,全省中学纷纷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和1967年,全省仅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