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6 - 教育志(一)
P. 396
有极少数初中招收新生,且有的学校新生并未入学。高中则在1967年和1968年连续两年未
招收新生,1966年和1969年也仅有个别学校招生。1967年,全省初中在校生数降至18.65
万人,高中在校生数降至2.19万人。1968年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全面掀起,一直留
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的1966—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随即同时毕业,其中绝大部分赴农村
1
插队落户。
1969年起,按照上年末召开的全省农村教育革命现场会议精神,全省中学除杭州市区实
行初高中“三·二”分段学制外,余均先后改为“二·二”分段学制,并按“彻底废除年龄、考试、
升留级等陈规旧习,采取随到随收,允许中途插班”的原则及“由贫下中农推荐,社队领导小组
审批”的办法招收新生。1970年,初中在校生数增至63.58万人,高中在校生数增至3.44万
人。1971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转会议《纪要》。11月,省
革委会按《纪要》精神,要求全省于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975年)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
1
五年教育,在城镇普及七年教育,基础好的地方,应争取两年实现”,并号召“把学校办到贫下
中农家门口”。全省各地随即大兴人民公社举办初中和完高中之风,并纷纷在城乡完全小学
内大量附设初中班和高中班,在原有初中内增设高中班,又组织城镇中学到农村办分校或分
散师资、教具、仪器、图书等下伸至公社办学。至1976年,全省中学校数猛增至4075所(初中
1736所,完高中2339所),比1969年增长82.5%,是1965年的6倍;在校学生增至221.52万
人(初中生167.93万人,高中生53.59万人),比1969年增长324.9%,是1965年的7.42倍。
1970年,全省有1607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971年增至3075所,1975年又增至6424所,计有
12592班,在校学生57.69万人。1976年更增至9536所,计有18910班,在校学生84.89万
人,占当年初中在校生总数的50.6%。1977年继续增至9853所,计有21731班,在校学生
91.04万人,占当年初中在校生总数的55.4%。
1970—976年,全省的中学发展尤以高中为甚。其间,初中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为
1
17.6%,高中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则高达58.1%。1971—1976年,各年高中在校生数分别为
上年到达数的2.46倍、1.71倍、1.25倍、1.21倍、1.43倍、1.71倍。中学大发展,尤其是高
中大发展,使中学校舍处于超饱和状态。杭州市江滨中学其时仅有13个教室,却要容纳37
个班的学生,其紧缺程度可见一斑。1973—975年,全省高中的班均学额在56人左右,一些
1
城市高中甚至达到70人以上。遂以半数以上初中生挤占当地小学校舍以暂解高中校舍紧缺
之急,城市中学并大量推行“二部教学制”,甚至“三部教学制”作缓冲之计。除校舍问题外,教
师队伍“一缺、二弱、三杂”现象更显突出。1972年,杭州市区的中学有在校生7.63万人,而
专任教师仅2561人,按师生比1∶0匡算,缺额达1253人。为弥补师资数量不足,只能采取
2
逐级拔高使用办法,并降格以求,大量吸收未经考核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和“赤脚教师”(不
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村知识青年)。本年,杭州市中学教师40%左右是从社会知识青年及小学
教师中选调的,一般仅具高中学历,少数人仅有初中甚至不及初中的文化程度。1976年,全
省中学的民办教职工比例已占到总数的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