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4 - 教育志(一)
P. 454

1994年,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发起面向全体少年儿童的素质训练活



                                动——“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以下简称雏鹰行动)。此后,浙江省各小学的常规德育训练大多



                                与此结合,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雏鹰行动运用少先队特有的组织形式,以实践活


                                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少年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意识和技能训练为基本内容,包括4项主题活



                                动。()“五自”学习实践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各种生存技能和劳动技能的训练中学习生活和
                                           1


                                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增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手拉手”互助活动。以少先队员之间和组织间互助服务为基础,通过开展互助互爱活动,
                                   2


                                帮助少年儿童树立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格和能力。()“启明星”科技活动。通过开展小
                                                                                                                                              3


                                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启迪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发挥潜


                                能,培养创造意识,并关心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关心21世纪中国的发展。()“百花园”文化体
                                                                                                                                                                              4


                                育艺术活动,通过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以及各类游戏、演奏、歌舞、书


                                 画、写作、朗诵、体育等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丰富和活跃少年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



                                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雏鹰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设计并开展“雏



                                鹰争章”活动,即让少年儿童通过各种训练活动习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并获得相应的基


                                础奖章;获得一定数量基础奖章的队员可获得由学校少先队大队、县(市、区)、市(地)、省、全



                                 国少先队组织分别颁发的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雏鹰奖章。按照雏鹰行动所确定的宗



                                 旨和目标,全省各小学一般均从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5个方面,将训练要求按年级具


                                体分解为若干项可操作的具体行为标准。



                                         2004年后,按教育部新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



                                行为规范(修订)》,诚实守信、实践创新、合作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均成为学


                                校常规德育内容,以此为主题的各类德育活动也日渐丰富。





                                          (三)品德考核与评定






                                         1. 清末时 期


                                         按《奏定各学堂管理通则》规定,各学堂“监督、监学及教员,当随时稽察学生品行,并评定



                                分数,与各科分数合算”。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规定“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学科外,



                                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同记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做


                                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①。宣统二年,学部又规定,“学生品行应由管理



                                员、教员随时稽察,酌定分数,登记手册。榜示时,照章汇入人伦道德或修身科分数,列于各项


                                学科分数之首”②。浙江对学生的品行考核除执行统一规定外,往往又在自订的学堂章程中



                                列有赏罚条规。杭州府中学堂规定对学生的赏罚,均由教员、监学等提出,经商明监督后核



                                定,赏分语言奖励、名誉奖励、实物奖励三种,罚分记过、禁假、出堂三种。绍兴府中学堂规定:


                                凡学生学业成绩优等、品行方正、身体强健者,学校以特待生待之,免取学费;若有违背本学堂







                                       ①  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学务纲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98页。


                                       ②  清廷 学部:《学部奏增订各学堂管理通则》,《教育杂志》第2卷第3期,1910年,第19页。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