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3 - 教育志(一)
P. 523
七至十年级相当于高小程度。1958年后,全国兴起以缩短学制为标志的教育革命,宁波聋哑
学校随即于1961年起将学习年限减为9年;绍兴聋哑学校和杭州聋哑学校也先后于1962年
和1966年起,将学习年限减为8年。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年限均由学校自行
决定。
1984年7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草案)》,明确规定:全日制
聋哑学校“是在聋哑儿童青少年中实施国民基础教育的学校,其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针
对聋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补偿聋哑学生的听觉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
的语言,使聋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有良好的道
德品质,有初等文化程度和一定劳动技能,身心正常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并为他们
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自学打下基础”。全省聋哑学校的教学年限与课程安排仍重归统
一轨道。办于城市的聋哑学校,一般均实行八年制,开设思想品德,语文(语文初步、语言技
能、叙述、作文、阅读、写字),数学,常识,律动(低年级),体育(高年级),图画,手工劳作(低年
级),职业技术(高年级)9门课程。也有学校尚有自定增设课程,温州市聋哑学校的七至八年
级自1986年起即增设有工艺美术课。浙江省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全省聋哑学校也均增设
初中班,杭州市聋人学校(原聋哑学校)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增设普通高中和职业高
中班,其学制与课程设置与普通学校大体相若。
(三)听障教育的教学活动
民国时期,对聋哑学生的教学,一般均使用手切法和手指法。杭州私立吴山聋哑学校的
创办者龚宝荣,根据中国语言特点和聋哑人学习的特点,经5年摸索,在全国首创40个注音
字母及数字符号、英文符号的手切方法,并于教学字音同时以手势解释抽象的字义,学生易于
领会,也便于记忆。之后他又将此汇编成《手切教本》,经教育部核准,被影印1000余册公开
发行,不少聋哑学校和师范学校均以此作教科书或教学参考用书,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
20世纪50年代,对聋哑学生的教学仍以手势语为主,同时辅以实物、图片直观展示。此
后,逐步推行由教育部制订的《聋人汉语手指字母方案(草案)》,利用手指字母作为识字拐棍
和发音教学的辅助手段。20世纪60年代初,改革聋哑教学方法,实行手势语、手指语、口语、
书面语多种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并逐步发展为以口语为主。1984年后,全省聋哑学校以尽可
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残存听力为原则,经由大量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以口语为主导,手势语、
手指语为辅助,书面语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听打击乐、舞蹈、体操、游戏、朗诵简易韵文
等综合教学和训练,发展聋哑儿童的平衡能力与动作机能,培养其节奏感和韵律感,锻炼其感
觉、触觉、振动觉和残存听觉。宁波市聋哑学校并注重以绘画教学增强对聋哑学生的视力补
偿。同时,各校也注重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职业劳动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掌握一两门
生产劳动技能,并发展特长。以杭州市聋哑学校为例,即组织有船模、缝纫、舞蹈、编织、雕刻、
书画、理发等10余个兴趣小组,借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予职业培训。聋哑学校均实行
小班制教学,一般按15~20人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