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9 - 《台州市志》下册
P. 899

冶城,亦因有冶铸之所而闻名。《台州府志》、《临海县志》记临海东有“铁场”之名,亦

                 载章安、临(海)、黄(岩)两界牛头山是三国东吴设置的“古冶铁之所”,今章安还有
                 铁场大队。但细考福州城北有冶山者,一是因人而名,二是因泉得名,均与冶铁无

                 必然联系。所以司马彪《续汉志》则云三国东吴,两晋时:“冶即章安故冶”,唐李吉
                 甫《元和郡县志》进而云:“冶即今台州章安故县”,章安即冶之说在东汉、东吴时期

                 当是正确的。今研究台湾的史家叶国庆,和辑校《临海水土异物志》的张崇根先生
                 也认为“东冶在东吴时有曰永宁,永宁应是黄岩”。明万历《黄岩县志图》云:“黄岩
                 襟海枕山,为闽广吴越之门户,古东南一大都会”。章安是黄岩澄江和临海灵江二

                 水出海处,黄岩在东吴时为临海郡之辖区;那么卫温、诸葛直出海地点在今临、黄两
                 县界处的章安港,当是可信的。

                     其二,再从章安当时所处历史地位看,卫温、诸葛直出航夷洲,符合东吴当时
                 形势和出海条件,有利于东吴开拓海洋,竞争魏蜀吴三国的“普天一统”。章安在

                 临海郡东端,三面环山,一面濒海,气候温和,地位险要,有山海之饶,古代文明发
                 达甚早。章安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崛起古港之一,是东吴临海郡的政治、经济重

                 心,也是开拓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东南都尉的所在地。《吴志》、《宋书·州郡志》称:
               “临海(郡)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也。吴太平二年立”;称沈莹《水土异物志》章安
                 是“盖郡志之最先者”。唐时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亦云《异物志》:“是书

                 于周处《风土记》之前,两人同仕于吴,盖(海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临海水土

                 异物志》所载章安一带,山出铜铁,自铸甲兵,郡内有较多船屯,商贸活跃,农业、手
                 工业比较发达,海陆交通亦甚方便,是古代东南沿海最早崛起的古港、古郡。故明
                 确汉初昭帝“建回浦县、治章安”,在会稽东置东部都尉,尉治先治冶、鄞县,后在章

                 安“始不再迁”。东吴少帝太平二年因军事、行政需要,再置临海郡,辖今台州、温
                 州、丽水等三个地区,郡治和尉治仍在章安。所以《后汉书》称:北去辽东,南下海

                 南,“皆及东瓯”,盛称“乃海上一大都会”。特别是临海郡内的横屿、永宁、东冶、建
                 安都有较大规模的造船基地,东吴著名大将贺齐出任温台永宁长,大力发展海上

                 造船事业,开拓东南沿海,《三国志·贺齐传》引《风土记》称:“小曰舟,大曰船,温
                 麻五会者,永宁县出橡木,合五版以为大船,因以五会为名者。”又称贺齐坐舰:“雕

                 刻丹镂,青益锋瞻,干橹戈矛、皆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当时临海
                 郡,与北方沪渎(上海)、连云、常山、辽东,和南方的侯官、海南、番禺都有密切海运
                 往来,并“远去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东吴新置临海郡,是东吴开拓东南沿海

                 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说明章安古郡有出使海外及夷洲的各种条件,卫温、诸葛直
                 率军从会稽东的章安出海,政治、军事谋划和物资、兵力的准备,亦较便捷,军事指

                 挥机构放在章安,当为合情合理。故沈莹注引此行:“由临海东入海行”,出海地点
                                                                                  丛  录    · 1955 ·
   894   895   896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