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2 - 《台州市志》下册
P. 902

众人和,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水而舞”。也和台州的民情风俗,叹有惊奇的

                 雷同:唐开元年间,浙东爆发袁晁台州农民大起义,波及浙闽苏皖赣五省之地,
               “积众二十余万”,当时起义领袖袁晁就是用古越民间流行的“牛酒啸聚”仪式发

                 动人民,积聚兵众:“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唐书》称浙东西观察使韩滉为镇
                 压起义,曾严禁牛酒啸聚:“乃禁屠牛以绝其谋,罪涉疑似必诛,一判即数十人,下
                           [8]
                 皆愁怖”。
                     值得强调的是沈莹在该志描述台湾人民生活风土习俗:“唯用鹿骼为矛以战
                 斗,磨厉青石为弓矢”,“取生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余日,以为上肴”,和

               “地产铜铁,自铸兵器”,“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居处饮食,衣服,
                 被饰,与夷洲相似”等,至今台州亦有相似文物发现,台州还保留一些生活习俗。自

                 然,沈莹了解卫温、诸葛直出航台湾的一些真实情况。故吴壮达《台湾的开发》认
                 为:“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夷洲之事当在公元230年一役之后,它的材料主要来
                                                               [9]
                 源也可能与此役有关,或直接从此役取得”。 总之,卫温、诸葛直出航台湾,为沈氏
                 撰写该《志》提供宝贵而丰富的材料,故其《志》注引:“夷洲去临海东”,不注句章、福

                 州。“临海东出海”,当是此役出海港口之确指无疑。
                     其四,卫温、诸葛直率军出使台湾,从章安出海另一重要原因,是当时浙东爆
                 发频繁的山越动乱,且夷洲人民中,亦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浙闽沿海迁移飘洋过去

                 的。东吴山越主要散居在今浙、赣、闽、皖和苏南诸地,孙氏割据江东并向东南沿

                 海开拓,一是遭到当地山越反抗,二是吴郡会稽世族的权争利夺;构成吴国最严重
                 的社会问题,所以孙吴统治集团把山越视为“心腹之大患”。东吴著名大将陆逊在
                 其初出时,即对孙权曰:“山越旧恶,依险阻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名噪江东,

                 为孙权赞为“功轶古人,勋超前世”的诸葛恪,就是在担任丹阳太守期间,坚壁清
                 野,剿抚兼施,用了整三年时间,才平定了丹阳和吴郡两界的山越,迫使十万山越

                 出山归降。东吴平定山越战事,频繁迭起,屡平屡起,继而复始,严重影响了东吴
                 政局和三国竞争的形势,终使东吴政权下决心,全面制定由西向东的彻底平定山

                 越的政治军事的谋划与战略,最后追击山越到浙闽沿海,迫使他们逃亡海洋、流窜
                 山林。卫温、诸葛直率众万人,当与浮海追击逃亡海上的山越有密切关系,故《吴

                 主传》载:“夷洲殊方异域,欲俘其民以益众”,以充实兵源战马,强固海港、海防、海
                 域;开拓海运、海交活动。
                     其五,孙权竞争海内统一,吴国频临东南沿海,在魏蜀吴三国竞争的斗争中,政

                 治·军事的优势和实力,诚不如魏、蜀,史载:“曹魏势强,蜀汉义正,吴介其间,所皆
                 不敌”;其最突出的经济、地理、形胜的优势,就是有辽阔的东南富饶海港、海洋、海

                 域、海产,只有大规模开发海疆,发展开拓海洋、海产、海运、海港事业,孙吴才能战
                   · 1958 ·    台州市志
   897   898   899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