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5 - 《台州市志》下册
P. 905

天台从山名引申为州名,县名最后出



                     从历史上看,天台山是浙东较早就进入中原文人视野的一座“海上仙山”,它的
                 取名与古代天文地理观念紧密相关。从晋朝开始,天台山出现于古代文献之中:

                 最早见于东晋支遁《天台山铭序》所引的《内经山纪》:“余览《内经山纪》,剡县东南
                 有天台山。”(梁昭明太子《文选》唐李善注引)则天台山之见于文献至少在支遁之

                 前。晋葛洪(283~363年)《抱朴子内篇·金丹》曰:“按《仙经》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
                 有华山……大小天台山……括苍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可合药也。”…                                 [1](P85) 而正史中记载天台山
                 者,论史书朝代最早是《晋书·孙楚传附孙绰传》,乃是记载孙绰所作《天台山赋》

                 时涉及。因《晋书》是迟至唐朝才编纂的史书,所以与前述孙绰、支遁、葛洪等人著

                 作中的“天台山”比已经晚多了。因为东晋风流如谢安、王羲之、孙绰、顾恺之、支
                 遁、许迈诸人隐居浙东,往来于会稽——临海(台州时称临海郡)——永嘉之际,天
                 台山是他们经常提到的。如支遁作有《天台山铭》、孙绰作有《天台山赋》,东晋南

                 朝文人著作中提到天台山的特别密集,如顾恺之《启蒙记》注、佚名《异苑》、《神异

                 经》、孔灵符《会稽记》等等,都记载了此山。就上述诸种文献记载而言,其含义最
                 初是山名。山名的来历,是因为此山上应天上的台星(或称台宿。共六颗星,分成

                 三组,名为上台、中台、下台,合称三台。故台州别称“三台”就从这里而来)而得名
                 天台。其后到唐朝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将原先的临海郡(隋朝撤销临海郡,所辖

                                                                                          ①
                 诸县合并为临海县)的辖地设置为台州,即取境内镇山天台山为名, 就如清人所
                 纂《浙江通志·台州府》所载:“台州环山距海。环山之县三:曰临海,附于郡治;其

                 西南曰仙居;西北曰天台。距海之县三:曰黄岩,曰太平,郡治东南;曰宁海,郡治
                 东北。其山皆耸秀插天,而天台山为之冠,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以名州。”这

                 充分表明天台山向来是台州的代表或者象徵,故“天台”就有了“台州之通称”的新
                 含义,这也是它的第二个含义。就古代文献解读而言,这第二个含义是最值得注意

                 的。到五代时期台州属钱氏政权的吴越国,天宝元年(908年),将原做始平县(含
                 后来的仙居)、始丰县、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于上元二年(761年)更名为唐兴县的这




                     ①    镇山是古代地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上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找出一座足以代表其
                 地方的山作为该地之“镇”。《尚书注疏》卷二:“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汉孔安国传:“每
                 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唐朝孔颖达疏:“每州以大山为镇,殊大者十有二山。”《周
                 礼·职方氏》:“每州皆取其大者以为镇,若扬州山镇曰会稽;荆州山镇曰衡山之类耳。”
                                                                                  丛  录    · 1961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