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6 - 《台州市志》下册
P. 906

个县改名天台县,不久又复名始丰县,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复改为“天台县”。

                 至此“天台”才有指称县名意义,这也是它的第三个含义。所以从地域范围而言,
               “天台”一名包含了上述三个大小不等的基本意义。在实际使用上,即使北宋以降

                 仍然可以“天台”通称台州,而非天台县“问世”以后即完全指天台县了。这是理解

               “天台”概念中经常容易产生错位之处。


                                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将台州通称误指为天台县



                     台州(前身为汉回浦县、章安县,南朝临海郡隋临海县)因天台山而得名,与浙

                 东其他州郡相比,在历史上行政区划提到“郡”一级别的设置要次于会稽郡,三国
                 吴少帝太平二年(257年)从会稽郡分出临海郡,隶属于扬州,但早于东晋时期从临

                 海郡分出的永嘉郡。由于其山水风光的与众不同,千百年来特别为文人雅士所喜

                 爱。而此地的宗教特别发达、隐逸风气特别兴盛,台州文化也随之而兴旺繁荣,成
                 为人文荟萃之地、文物集聚之邦,因此颇具知名度,在魏晋以降历代文献中出现的
                 频率很高。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原先属于一方水土地名标志的如今可能

                 不太知名了;原先不太知名的地名如今变得知名了。到现代人眼中,台州有些地

                 名就容易成为误解的对象。地名的历史更迭,往往有“后来居上”的现象。就是早
                 期的地名有被后来的新地名取代,从而被掩盖历史堆积中,知名度降低甚至被埋

                 没而无人知晓。天台一名就是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如下文所举若干文献
                 用例:

                     1.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
                 嘉”一段,部编高中教材第四册给“四明”加注云:“现在浙江省宁波市,又是山名,在
                                                         ②
                 宁波南。”而未给“天台”“永嘉”加注。 据课文后面所附文天祥行踪图,则图上标明
                                                               [2](P272-274)
                 四明为宁波、永嘉为温州,独天台标为天台。                                    这很显然是一个误解。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注解“渡扬子江,入苏州洋,
                 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的四明、天台和永嘉三个地名则作“四明,今浙江省宁

                                                                                          [3](P201)
                 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县名。永嘉,旧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
                     这个注解显然未准确把握“天台”的含义。上述两本教材对文天祥《指南录后

                 序》中逃难经过的“天台”的解释如出一辙,其解释根据很可能是同一种源头。



                     ②    现在新版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的注解仍是原样,而且连文天祥行踪
                 图也删节了。这就把“天台”“永嘉”当作今天的县名来对待了。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第2版,第220页。
                   · 1962 ·    台州市志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