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5 - 龙港镇志2009
P. 775
第二十七篇 民 俗 - 733-
服,支颡跪状于地恭殓,俗称“小殓”。
大 殓
又称“关殡”。 盖棺时,孝子穿麻衫,戴草绳(孝梁冠),其他晚辈戴“头白”或系“孝
腰”,各自成服。 关殡匠盖棺毕,用油灰刮弥盖缝。 服孝亲属各执香一柱,孝子手捧香炉,
率队巡检,然后升柩于枋凳,称祭棺,俗称“上马”。
开 路
亦称“开灯”。 或请僧尼,或邀道士,做佛事或做道场,听居丧者之便。 鼓乐与殡仪穿
插进行,梵咒与哭声交替,谓之“超度亡灵归地府”。 诵毕,路引烧却,其灰入炉。 祭棺后
“叹灵”,以歌唱的形式泣诉对死者的哀思,劝慰死者不必自伤,亦莫眷恋人生。 末了,巡
视房内各处,以竹叶撒洒“神水”,以期去邪消灾,俗称“洒净”。
守 孝
旧时守孝期有“三七”、“五七”、“七七”(一七为一周)三种。富户用纸札银屋孝堂、金
山银山、金童玉女、竖幡,每日三餐端饭祭请亡灵;贫户只有“三七”端饭,“满七”脱孝,
请道士烧化银屋、孝堂、金山银山、金童玉女。 此俗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绝迹,80 年代始
又有萌发。
出 殡
又称“葬坟”。 殡日,孝子穿麻衫,带“孝梁冠”,腰束草绳,蹬反面蒲鞋,手执孝杖,长
孙戴“孝梁冠”;曾孙戴兰头巾;玄孙戴红头巾;亲族或戴孝白,或束白腰。 起柩时鸣锣,
孝子孝女拥柩而行,旌旗、锣鼓、乐队送葬,俗称“送上山”。 至坟山,先在穴室内点燃一
对红烛,孝子以麻衫揩拭柩背。 到时,鸣锣放炮,推柩入室。 下辈俯伏跪地,泥水匠封坟
口,孝子焚香三炷,探进洞口,口呼亡灵出来回归,称“引香”。 将香插入香炉,封坟者喊
吉祥语,孝子应和。 而后,长者以朱砂“点主”,服孝男女,尽卸孝服,换缠红纱。 回归时换
五色彩旗,奏喜乐。 归程离家百步时,家人送灯笼红烛迎候,在“香亭”前点烛提回,悬于
各子孙房梁上,七日后除之。 葬后第三日,亲属到坟头“慕坟”,俗称“三日还山”。
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葬俗程序相近,但无点香、引香、开灯、烧纸等内容。初终、小殓、
大殓、出殡系列礼仪均邀集教友唱诗祈祷。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陋俗渐改革从简。 一般只为死者开追悼会,亲友送花圈、挽轴,
翌日送柩安葬。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始,丧葬场面不断升级,富户“大款”拂大袖,讲排
场,摆阔气,攀比风炽。 出殡时,摩托车列队开道,多组中西乐队,一路吹打,花圈百计,
旌旗招展,鼓乐喧天,沿途爆竹不绝于耳,场面阔绰者,耗资万计。 此铺张浪费之风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