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8 - 龙港镇志2009
P. 778

- 736-                             龙港镇志


                   建 房
                   习称“起屋”,先由阴阳先生勘察宅基坐段“风水”,而后择日“启土”。继而“定磉”,切
               木、坚柱,最后上梁落成。 上梁旧有祭梁仪式,梁之两端用两条襁褓系妥,由木匠将梁平

               衡上拉,由抱梁人接过,再由木匠纳入榫卯。 梁之两端挂长发、茶、谷、木鎯锨、短木桨及
               风水瓶等,意寓家长发、粮茶丰饶,再度建新房。 祭梁毕,放鞭炮,继而亲友就宴。 上梁习
               俗沿袭至今,而祭梁之举遂废。



                   居 室
                   旧时民间婚宴,富户多为 17 扇屏风红漆描金设踏脚架的“帐前亭床”;平民多为彩
               红矮屏风单色简易床;甚有赤贫者,利用上辈旧床洗刷使用。 民国期间,由于外来影响,
               富人作兴钢铁床、铜床,置棕棚、藤棚。 冬垫棉絮,夏铺凉席。 平民则以木质仿造而成“假

               铁床”,置木板铺草苫。 居室家具,殷实上户有衣柜、帽柜、板箱、梳头桌、靠背椅等,俗称
              “三重平”。 平民只有衣柜、板箱。
                   70 年代,风行三门柜、五斗柜、皮箱柜、床头柜、镜台、写字台等。 80 年代后,时兴沙

               发、席梦思及新潮时髦组合家具。


                   拜 师
                   习艺拜师向为民间习俗,一般须经中介人说合,并交“从师钱”称“贴师”。 从师为期

               3 年,习艺拜师者情况各异,有 3 年均自带口粮,有自理口粮 1 年,亦有口粮由师供给。
               逢年过节,须向师拜年、慕节。 学艺期满而技艺未能通盘掌握,须“重师”习实,出师时颁
               行送礼,称“谢师”。 师傅赠徒一套主要工具作传艺象征物,自此转徒为师。



                   启 蒙
                   旧时孩子六七岁即入塾读书称启蒙,也叫发蒙。 入学前父母须为孩子备好书籍与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学童穿上新衣、青鞋布袜,戴帽顶。 谚云:“读书戴顶,进学补
               廪。 ”书中夹有以青葱一束,燃红烛于堂中先祖供桌上,令学童拜祖,而后由其父拎香烛

               提篮带学童进塾。 拜过孔子、魁星及塾师后,由塾师定座,候塾馆正式开学上课。 民国
               初,入学仪式依旧。 至民国十五六年(1926~1927)废家塾为学堂后有所改变。 入学之
               日,学童穿长衫、布鞋、袜子,戴学士帽,腰束绸带,由家人领入学堂,给全班同学分“状
               元糕”。 开学后,学生要每日轮流给教师敬奉“点心”。

                   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入学旧俗已除,按国家规定八龄儿童方可入学,并由教师逐一
               口试认可后,即予报名缴费入学。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782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