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2 - 龙港镇志2009
P. 782
- 740- 龙港镇志
港一带还有“分十五夜”之习俗。 正月十五夜里,人们围坐在院子里,分享着刚结婚、造
新房主人的幸福,剥着蚕豆、花生、吃着甘蔗,共度元宵节。 如果村里人结婚多,造房子
多,分的东西也就越多。 20 世纪 60 年代,“分十五夜”习俗呈发展之势,白天也就开始
“分”了。 但白天都是小孩,事先准备好布袋,兄携弟,姐带妹,成群结队,走村串巷,甚至
到外地去分。 专寻贴“喜”字和新房子的人家。 口里喊着“分十五夜啰”,而主人家也乐得
拿出东西,并要孩子们排好队,分一个,走一个,免分重复。 大方的给每人一小碟豆子,
还有甘蔗、柑橘之类;小气的塞给几粒蚕豆了事。 即便这样,孩子们也能满载而归,袋
满、兜鼓。 随着龙港人民生活的提高,孩子身上也有了钱,兴趣另有所向,不再注意“分
十五夜”,故这习俗到 80 年代末慢慢消失了。
卖 技
是独特民间曲艺形式,今龙港镇域内曾很流行。 它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切的史
料依据。 卖技的独特所在,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间素有“卖技不过飞云江”之说;还有
俗定的节令性,龙港一带从旧历正月初一夜唱到初三夜。 历来无专业艺人,不属于登门
卖唱赖以谋生的技艺。 每一支演唱队,都由对卖技情有独钟的农民 5~10 人自发组成;
无任何伴奏乐器,由一人以高声朗诵的方式领唱,都是七字句,后三字由众人重复齐唱
一次,气氛浓烈。
每逢春节良宵,卖技的演唱者手举烛光融融的灯笼,走街坊,串村巷,到造新屋、娶
新娘、生男孩的喜庆人家演唱。 悠长、高昂、粗犷、动听的卖技唱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
爆竹声四处回荡,更增添了新春的欢乐祥和气氛。
卖技,分“门头喊”和“坐堂唱”两种唱法。 前者,到喜庆人家门前只唱《门头景》、《十
二景》、《十喜》、《小八仙》、《小开天》等表示道贺,主人赠以红烛、年糕、香烟等致谢。 后
者,预约好的主人敞开大门,放鞭炮,燃红烛,摆糕点,把演唱者迎进大厅落座演唱。 但
两种唱法都少不了《门头景》:“脚踏门台八字开,一班技郎请进来。 正月本是正月景,步
入门台万事兴。 ”这么四句通俗易懂的《门头景》便拉开了全场卖技的序幕。“坐堂唱”难
度大,要求高,不但要唱好《大八仙》、《大开天》(即盘古开天,计 1300 多句),还要触景
生情,随机应变,唱出大厅内的各种物品和篾器、铁器等器具的祖师。 然后再以主人不
同的喜庆内容,或唱《麒麟送子》,或唱《扮新娘》,或唱《扮新屋》,吉利话语叠床架屋。 因
“坐堂唱”要通宵达旦,所以一般要加唱“传书”,俗语称“唱故人”,如《柳毅传书》、《唐伯
虎点秋香》、《高机卖绡》、《刘备东吴招亲》以及自编的地方掌故等等。 卖技的演唱,好像
运动会上的接力棒赛,这个领唱一句“花有清香月有影,弟替兄来接后文”,或“前声高
来后声低,凤凰不比金鸡啼”,就编成领唱的了。“坐堂唱”曲终人散,主人就向“技郎”赠
送红包、蜡烛、年糕、果品,并摆酒款待。
卖技绝大部分地区用瓯语(温州话)演唱。 今龙港镇域内各村都曾有卖技演唱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