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1 - 龙港镇志2009
P. 781
第二十七篇 民 俗 - 739-
现在每逢传统庙会或重大节日,人们仍然以悬挂花灯来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 家
家门前红灯高挂,条条街道彩灯如云,呈现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迷人景观。 尤其在
一座座当街耸立的彩楼(排)上,各类灯彩争奇斗艳。 有花丛彩蝶舞,有鲤鱼跳龙门,有
仙鹤展翅飞,有双狮抢绣球,制作精巧,富有魅力。
抬 阁
是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为一炉的民间传统游艺,起始于明末清初。 20 世
纪 20 年代在今龙港镇域内湖前、张家堡等地盛行,直至 50 年代中期。 今作为当地庙会
或节日庆祝的主要游艺项目,至今不衰。
“拾阁”分平阁、高阁。 平阁即是在特制的木桌上放置铁架,上面放着或坐着扮饰戏
曲人物的儿童,而铁架被扮饰者的衣物和器具、花卉所遮掩,不露痕迹。 高阁又名铁枝,
从铁架上伸出一根修长而弯曲的铁条(今用钢筋),称为主枝,有蕉叶型和葫芦型两种。
主枝分上、中、下三架,每架分枝分别站着或坐着扮饰者,铁条同样被衣饰或刀棍等所
遮掩,扮饰者在阁子行进中摇摇晃晃,给人以凌空兀立、无所依托之错觉。 平阁、高阁上
的儿童常常扮饰《西游记》、《白蛇传》、《牛郎织女》、《封神榜》等传统戏剧某一场景中的
人物,衬以亭、台、楼、榭,里面隐隐透出烛光,颇具朦胧迷离之美。 过去的乡村道路或集
镇街道狭窄而坎坷,不能启用轮子,故每台阁子需要八个壮汉抬着走,这就是“抬阁”名
称的来由。 阁前有火球开道,火把照明,伴以舞龙、舞狮、提花灯等,一路锣鼓铿锵,唢呐
声声,热闹非凡。 如今,阁子在长街大道上由轮子启动运行,且配以现代化的电光和电
动装置,更加绚丽多彩。 所扮人物栩栩如生。 如通常都有的“济公抢亲”,高阁上那手持
蒲扇,嘻笑风趣的济公背着俊俏的新娘,呈飞天之态势,其下吹鼓手、村民们仰天观望,
神情惊呆(取自西湖民间传说,济公借“抢亲”,引走村民,使其免受飞来峰降临的灭顶
之灾)。 其中,济公的头、背、腰部为纸塑,济公背上的新娘由一位女童扮饰,而新娘穿着
草红鞋,成为济公的脚,真假难辨。 改革开放后,抬阁不仅作为游艺项目,而作为党的宣
传工具被群众所接受。 如“麒麟送子”一阁,不再是旧俗中的“五子登科”,而麒麟背上只
有一个小孩(由女童扮饰),手拿一支如意,上写着“独生、优生、晚生”,用直观的方法宣
传计划生育工作。 古老的传说在这里换上新的涵义。
逝去习俗
分十五夜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据说这一天是天官(天官三大帝中之一官)生日,天官是赐福
之神。 人们为了避祸得福,纷纷举办各种活动,如“祭天官”、“吃元宵”、“观灯会”等。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