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4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4
饰、婚丧、造屋、占卦,有的应用于儿童游戏,也有的应用于渔业生产。
佩饰 在渔农村,老人常把铜钱作为装饰品,或给儿童佩戴,或悬挂于居室,以求吉祥、避邪。特别
是唐朝鎏金开元通宝、北宋龙凤天圣通宝、明朝洪武通宝、清朝顺治通宝更为民间所重视收藏及应用,认为
这类铜钱均属历朝盛世通宝,具有吉祥、镇邪的神圣力量。也有将铜钱钻若干小孔,或磨损其外廓,或利用
铜钱本身方孔,缝制在小孩帽檐上,或用红绿丝线穿起来挂在小孩胸前,也有缝制一个长约三四厘米大的黄
袋,将铜钱装入袋内,挂在小孩胸前,祈求消灾免祸,长命百岁。
丧葬 舟山人有造寿域的习俗。人还活着,先造寿坟,在人死之前,空穴中要放置两串铜钱,每串24
枚。待人死入葬时,将铜钱取出,分送后辈子孙或右邻左舍小孩挂在身上,认为这种“坟铜钱”是“有福之
人的吉祥物”。也有在造寿域时,穴中置放两只土瓷小油罐,注入菜油,将铜钱放入油罐,待葬坟时取出分赠
子孙后代,称“油子钱”,意为“有子”“有钱”“多子多福”。后来铜钱少见,有的改用5分硬币代之。
上梁 旧时造屋上梁,要用铜钱衬钉上梁红布,以求吉利。也有将铜钱(或铜板、银洋)装在袋中,
交由木匠师傅从梁头抛给子孙,子孙身缚布褴,手执两角,用以接袋,意为“传宗接代”。近代改用五谷装入
袋子,抛给子孙。此俗在渔村同时沿袭于造船,即在造船接龙骨时用铜钱(亦有用银洋)衬钉。新船造好赴
水时,用钱袋从船头抛给船主,以示“出海顺风”“代代有钱”。
游戏 用铜钱作子下棋,是渔农村儿童的一种游戏,称“三子棋”,俗称“屙缸棋”。游戏时,地上画
一“米”字方格棋盘,双方各执铜钱3枚,以横、竖、交叉走法,谁先走入对方底格,谁为赢。亦有儿童在铜
钱上钻若干小孔,串上鸡毛,扎成毽子游戏,俗称踢鸡毛毽子。再一种是小孩子玩“漂铜钱”“猜字禾”,在
手掌心摆两枚铜钱,一样以钱背朝上,随手漂在桌上,当即用手掌蒙住,让对方猜这铜钱是字朝上还是背朝
上,猜着为赢。这类游戏,对于培养儿童智力颇有益处。此外,年长者也有将大量铜钱用红线串扎成“铜钱
宝剑”“铜钱老虎”,挂于床前,一为逗幼儿玩耍,一为避邪求平安。
占卦 铜钱用于打课、占卦、渡关等封建迷信活动,旧时亦颇多见。以数枚铜钱为道具,用以卜“金
钱卦”,根据铜钱正、反面的图、文随机组合,卜算命运、婚姻、经营。还有用铜钱作渡关,祈求神明保佑平
安、逢凶化吉。
渔具 铜钱用作渔网拖砫,是舟山渔村的传统生产习俗。用细麻绳(或棕绳)将数以千计的铜钱串起
来,扎在拖网下纲,以其圆滑、柔软、沉重,着底滚动,可不受海底高低不平的影响,顺势转动,利于张开
网口,兜捕鱼虾。近代铜钱日少,渔民改用瓷塑泥砫代替。
铜钱超越货币职能之外的这些功能,都是从社会生产发展需要和区域民俗习惯中衍生出来的,对于研究
铜钱与民俗、铜钱与文化、铜钱与生产的关系不无益处。
渔村奇异婚俗 彩船迎亲 旧时,海岛迎亲,一般同内陆一样用花轿。但在隔海过渡的岛屿之间,
则用彩船代轿。娶亲彩船在前舱门头悬挂彩旗,或悬挂大红彩球和宫灯。彩船到达女方住地码头时,先给老
大送红包,请老大架好跳板,然后,鸣放鞭炮。迎亲队伍抵达新娘家后,新娘出嫁时的礼仪如同花轿迎亲一
样。新娘家离码头路近的即由女嫔直接扶导上船,岸上由娘家人鸣放鞭炮、鼓乐相送。若离码头路程较远,
仍用彩轿抬送至码头。彩船抵达男方住地码头时,男方迎亲者在岸上鼓乐相迎,鸣放鞭炮,请“一夫一妻到
白头,儿孙满堂好福气”的女性长辈进船舱扶导新娘上岸。码头上放一木匠用的“作马”,新娘上岸来必先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