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5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435
越“作马”,以示“嫁到男方,马不离鞍,鞍不离马,永不变心”。离码头近的人家,用3只麻袋交替铺路,新
娘由女嫔扶导踏袋到夫家;如离码头较远的再用花轿从码头抬至夫家,继续行婚礼。现在,彩船迎亲之俗在
少数边远小岛仍存,其余礼节多废。
小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 旧时,有的新郎因出海生产突遇风暴,不能如期赶上婚期,而择定的吉时
良辰又不可轻易改变,故习惯由小姑代兄拜堂。小姑在华堂代兄拜堂行礼毕,即手捧一只大红公鸡送入洞房。
公鸡颈上系一条红绸布,进洞房后,被罩入笼内,每天喂以饭食,一直到新郎回家才将公鸡放出。此鸡一直
养着,不可宰杀,待其老死为止。此俗民国间即废。
进舍婿、进舍夫 舟山渔村,出海打鱼,全赖男劳力。渔民有女无子,经族内同意,可招婿进门,叫
“入赘”,也叫“进舍女婿”。这不仅是为传宗接代、继承香火,更是为接替劳动、奉养父母。婚后所生子女,
旧时多随女方姓氏,继承女方祖业;现在提倡男女平等,有随女姓,也有随男姓。此俗历来风行,至今仍存。
有的孤孀不愿出醮,愿在夫家另招一婿,以奉养公婆和儿女,叫“上门招婿”,也叫“进舍夫”。“进舍
夫”所生子女一般随夫姓。
贺郎调与渔乡婚俗 在舟山渔乡婚礼中,有唱“贺郎调”习俗,就是在新郎新娘拜过天地、送入洞房
以后,在新房里设案摆盏,供起糖果、菜肴,邀请亲朋好友入房围坐,从中选择善歌能唱的民歌手作领唱,
一人唱、众人和,同唱贺郎调以示庆贺。唱时还伴以胡琴、小锣等简单乐器。贺郎调分“始曲”“敬酒”“贺
郎”等部分。始曲唱词一般比较固定,由领唱人带领一班吹鼓手围坐一桌,敲锣打鼓,边敲边唱。唱完始曲,
贺郎朋友敲起小锣,拉起胡琴,开始唱敬酒词。唱完敬酒词,接下去唱贺郎调,内容只有统一曲调,没有统
一唱词,由领唱人根据房中摆设、桌上喜果、亲族长辈、新人穿戴即景编词,随编随唱,唱词长短全看领唱
人的机灵和口才。而且,唱到什么,新郎新娘都要有个表示。领唱人唱到“春汛黄鱼咕咕叫,阿哥捕鱼踏海
潮,捕来黄鱼红烧烧,阿妹吃了眯眯笑”时,贺郎人就用筷子拣来桌上的红烧大黄鱼,硬要新郎新娘对口尝
鲜。当唱到“夏汛乌贼爬上礁,阿婆剖鲞笑弯腰,新来媳妇真孝道,端茶送饭敬俩老”时,新媳妇就要站起
来向公婆和长辈行个鞠躬礼。就这样随编随唱,有的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唱的内容全是一些吉祥如意、祝愿
幸福之类的恭贺话。唱完贺郎调,领唱人捧起桌上果盒,将长生果(花生)、大红枣、桂圆、荔枝、糖果、甘
蔗抛散给在场的贺郎客人以示庆贺,新郎新娘也向众位亲朋好友和族里长辈敬献糖茶表示感谢。至此,贺郎
结束,新郎站在房门口把客人一一送走,新夫妇方可安寝。
新式结婚习俗 到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关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凭票购买。那时的婚礼大都办得极
其简朴,大多数人延续老习俗,在家里摆开“酒席”宴请亲朋。办一场又热闹又体面的婚礼也只需一两百元
而已。拍个结婚照,大多是穿军装、工农装的黑白照片,然后手工上颜色。“文化大革命”后,新娘子开始穿
粉红色的“的确良”衬衣,外罩条绒或“的卡”外衣,“凡立丁”裤子。新郎着“的卡”中山装。当时大多数
新娘子都是新郎用自行车驮回去的;还时兴集体结婚,不办酒席,以分送喜糖代之。
到20世纪80年代,结婚照中新娘开始身穿婚纱。有的家庭甚至还有黑白电视机和录音机。舟山新娘子一
般穿粉红色的羊毛衫,再配一条薄呢裙或直筒裤,还可以烫卷发,蛮时髦的。“旅行结婚”也开始成为一种婚
嫁时尚,新婚之旅去上海、去北京,旅行归来还是少不了要宴请亲朋好友一番。要备好“四大件”(缝纫机、
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和“36条腿”的中式家具(双人床、大衣柜、高低柜、写字台、椅子、床头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