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8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228

第二章  隋唐五代时期·193·



                           最澄学成回国之际,行满又手录《学天台宗法门大意》与《六即义》
                       各一卷以赠,均编入《卍新纂续藏经》第 56 册。为常人所难见,故均录于下:


                                                学天台宗法门大意


                               今依大师教门,五时说经,八教释义, 如来出世,一代化
                           仪,不出此八;收摄具足,言五时者,依《大经》云:从牛出乳,
                           喻佛说十二部经圆满,修多罗华严顿教,最初之说 , 名第一时;

                           次从乳出酪,喻佛从修多罗说四阿含,十二年前,小乘三藏,名
                           第二时;次从酪出生苏,喻佛十二年后,说方等典,名第三时;
                           次从生苏出熟苏,喻佛从方等后说诸部般若,始自色心,终乎种
                           智,皆摩诃衍,名第四时;次从熟苏出醍醐,喻佛从摩诃般若说《大

                           涅槃》,法华开权,同一醍醐,五味具足。法华一乘,开前四味,
                           会三归一;无非佛乘成醍醐教,独得妙名(云云)。
                               言八教者,谓顿、渐、不定、秘密、藏、通、别、圆。顿等四教,
                           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会渐归顿,更无余乘(云云)。

                           藏等四教,出自天台,亦云神僧授与;亦云大师义立。是故《大经》
                           云:“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
                           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诸佛菩提。”即其义也(云云)。
                               言三观者,依《中论》四句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三观一心中得,故云“一心三观”耳。
                           因中用心,名为三观;果时证得,名为三德。入秘密藏,是故经云: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四教用观,各有区分,巧拙不同。藏教拙度,折色名空,

                           空观犹拙。通教巧度,体色名空,犹来入似。根有利钝,利根菩萨,
                           八地已上,道观双流,接入初住;三观具足。别教菩萨,次第而修,
                           先空次假后中。用前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别别
                           而修,未能圆融,故云别耳。别小别大,亦名为别,得三观名。

                           圆教用观者,初心之人,一心三观,观于三谛;三谛是境,名为
                           所观。是观名为能观;境观具足,证三智理。初后不二,大论燋











          正文.indd   193                                                                     2017/10/31   15:01:06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