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48
第一章 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13·
发展也形成了“北重禅定,南重义理”的迥异学风。北朝灭佛,北僧南徙,
促进了南北佛教的交融。随着隋代的统一,终于融“南义北禅”于一炉。
其杰出代表,即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他正式确立“定慧双修,止观并
重”的修习原则,并取“南三北七”之精髓,形成天台宗“五时八教”独
特的判教理论,这是南北佛教相融的结果。
2. 地利:天台山历来为释道双修之名山,且地处东南海隅,远离政治
中心,是理想的栖隐之地。
灭佛与时乱,导致南北佛教界的危机感。天台宗三祖慧思即因内部迫
害与时乱,辗转流徙于河南嵩山、光州大苏山、湖南衡山等地。北周灭佛后,
他虑东土藏教有毁灭时,发愿刻凿石经,藏之深山,传于后世。弟子静琬
承师宏愿,隋大业年间(605-618)于当时偏远之区涿州西北白带山开凿
石经,此即名播中外的北京房山石经 a 。身居南陈帝都金陵的智者,亦在
北周灭佛之翌年(575),恐重蹈覆辙,遂力辞宣帝百僚之留请,以金陵喧闹,
不宜修禅为由,率徒“直指东川”,栖隐天台。(隋释灌顶《隋天台智者
大师别传》)江南名山颇多,为何天台独受智者青睐?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佛教属典型的东方内省型文化,需要一个与其“出世”哲学相适
应的封闭型的自然地理环境。
智者认为:修禅须安居静处。“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
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三者兰
若伽蓝。若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永绝人踪,谁相恼乱?恣意禅观,念念
在道,毁誉不起,是为最胜;二、头陀抖擞,极近三里,交往亦疏,觉策
烦恼,是为次处;三、兰若伽蓝,闲静之寺,独处一房,不干事物,闭门
静坐,正谛思维,是处为下。若离三处,余皆不可”。(《摩诃止观》卷
四)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梁陶弘
景《真诰》)”,“所立冥奥,其路幽回;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
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 b 的封闭型地理环境,符
a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第十二章。
b 晋孙绰:《天台山赋》序,见《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正文.indd 13 2017/10/31 15: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