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50

第一章  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15·



                     (卷二十七)中有“三智实一心中得”之说及《中论·四谛品》(卷四)“众
                       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三是偈”,悟“一
                       心三观”之观行方法。三智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为《大智度论》

                       解释《大品般若》说修习的三种智慧。了解大小乘所说各种实践方法的名
                       道种智,为菩萨所修;了解一切法通用平等共相的名一切智,是小乘达到
                       的最高智慧;了解一切法全部各别自相的名一切种智,是大乘所追求的最

                       高智慧。三智原是渐次而修,“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
                       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即小乘修一切智,菩萨修道种智,成佛得
                       一切种智。三智虽有高下层次,但点滴积累,最后达到圆满,故可“一心
                       中得”。慧文由此理会修习般若结果“一心中得”三智,果既顿得,因亦
                       可一时综合起来观察,成为一心中间圆满观察多方之理的“圆顿观”。又

                       联系“三是偈”的“空”(“我说既是空”)、“假”(“亦是为假名”)、
                     “中”(“亦是中道义”)三谛,认为一心同时亦可从空假中三方面来观察,
                       成为“三谛一心”观。空为真谛,指一切现象的共相;假为俗谛,指各别

                       行持的方法;中即中道谛,指一切现象各别的全部别相。此三谛恰相当于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所观之境。遂由原来的“三智一心”观,
                       发展为“三谛一心”观,由此构成“一心三观”之禅法。“一心三谛”是
                       所观之境,按此理境而修观行,即为“一心三观”之能观禅法,在此禅观
                       上证得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观为主观,境为客观;观为因,

                       智为果。依境立观,以观照境,智既可一心而得,观亦可一心而成。实相
                       之理与实相之禅,得到了统一。(唐释湛然《始终心要》及李安《童蒙止
                       观序》)因其学说源于印度龙树的《大智度论》与《中论》,故天台宗僧

                       人尊龙树为始祖。慧文之后,弟子慧思发展了“一心三观”的哲学思想。
                           慧思(515-577),俗姓李,武津(河南上蔡)人,年十五出家,
                       二十岁受具足戒。谢绝人事,专诵《法华》,数年满千遍。又阅《妙胜定
                       经》,修习禅观。后外出参访,从慧文受法。日随僧事,夜修禅观。融会《法
                       华》之旨,悟法华三昧。复将所悟,就教于鉴、最诸禅师,而得以声名远播。

                       后于衮州、郢州说法,数遭毒害。又因东魏北齐战乱,遂中止北游,率徒
                       南行。梁承圣二年(553),止于光州(河南潢川),住大苏山讲《般若》,












          正文.indd   15                                                                      2017/10/31   15:00:57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