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66
第一章 天台宗的形成与发展·31·
《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传灯是作传世,实赖敏羲重梓,今之版本,即
为敏羲刊本。
清末民初,天台宗传至四十三世法裔古虚谛闲,创办僧学,弘法南北,
出现了第四次中兴。
谛闲(1858-1932),名古虚,号卓三,俗姓朱,台州黄岩人,自幼习医,
年二十,投临海白云山成道出家,不久长兄追回黄岩,越二年,受具戒于
a
天台山国清寺,“冬参夏学,精进不已” 。二十六岁至平湖福臻寺从敏
羲习天台教观,悟“一心三观”之旨。“复讲小座,同列震惊”,敏羲赞
为“法门龙象”。二十八岁于杭州六通寺讲说《法华经》,旋至慈溪圣果
庵掩关阅藏三载。出关至上海龙华寺再讲法华,期满复往金山参究,后回
天台国清修禅观,咸有省悟。光绪十二年(1886),天台宗高僧迹端定融
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谛闲出山相助。定融授记付法,嘱谛闲传持天台教
观第四十三世。此后各丛林礼请讲经,弘法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
山东、北京、辽宁、黑龙江等地,岁无虚日。
宣统二年(1910),江苏各界人士于南京创办江苏佛教师范学校,公
推谛闲为校长兼总监。谛闲鉴于清末干戈纷起,讲席消沉,乃慨然赴任,
遴选各省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进,成为中国近代开办僧学教育创
始人之一。
民国元年(1912),谛闲住持宁波观宗寺,该寺为四明知礼五世孙介
然所建。介然为修观行,于延庆寺东北隅建房六十余间,中有宝阁,环以
十六观室,名“十六观堂”。谛闲重修殿宇,改观宗讲寺。翌年秋,创观
宗研究社,自任主讲,专研天台教义。后改弘法研究法,规模益备,各方
缁素,云从景集,蔚成东南传习天台教观之中心。仁山、常惺、宝静、显
慈、倓虚等近代高僧,均出其门下;社会名流如叶恭绰、蒋维乔、屈映光、
黄庆澜、庄庆祥、张星文等俱执弟子礼。民国政府嘉其弘化南北,亦赐“宏
阐南宗”“阐扬台宗”诸匾。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授意各界劝进。时谛闲正于北京开讲《楞严经》,
a 宝静:《谛公老法师别传》,见《谛公老法师语录》(上册)。
正文.indd 31 2017/10/31 15: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