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1 - 泰顺县教育志
P. 411

泰顺县教育志                                       ·349·


               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起,对自建校舍办学的民办职业学校,每培养1名中职毕业生补助600元,由
               县财政承担,补助经费专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依照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内
               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给予经费补助。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各级各类重点示
               范民办学校以及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施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在建设

               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享有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对全日制民办学校经批准收取
               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收费,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全日制民办学校取
               得的财政拨款,从专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一)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要按照事业单位性质为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实行人

               事代理,并依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落实“五险一金”政策(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
               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使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
               遇,所需费用除由学校和教师个人参照公办学校缴纳比例标准分别承担外,县财政要视自身财力、学
               校类别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资金。县人事和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允许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

               校之间按程序合理流动。县教育部门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委派公办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学校
               (包括民办幼儿园)工作。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职称评审、升学就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与同级
               同类公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同等权利。
                   (十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督管理。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

               障。各类教育机构和民办学校,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县教育部门及有
               关责任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既要关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又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
               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
                   (十三)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素质培养、学生发展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保障学生权利和身心不受侵
               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学校教育业绩的重要依据。加强节假

               日课外培训活动的规范管理,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
               节等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坚持1小时锻炼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体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十四)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使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
               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强化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社会公德和

               现代文明教育,重视法制纪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注学生行为养成,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进一步健全全社会支持和配合中小学德育的工作机制,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
               会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要免费向中小学开放、社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积极构建
               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校、学生安全的预警机制。

                   (十五)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完善义务
               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实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地方特色。要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
               程要求组织教学工作,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建

               设富有内涵的学校文化,形成具有个性的学校风格。建立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