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28
充才对。 所以他在《首楞严经玄义序》中说:“性、相二宗,犹波之与水,从来不
可分隔,而其疏弊也甚。 ……习台宗者,昧于唯识;习法相者,迷于圆理。 所以
众解纷纷,咸失纲要。”这话是非常正确的。
智旭晚年重视净土,并被尊为“净土宗第九祖”。 他撰有《 阿弥陀经要
解》,继承天台智者的说法,将十界凡圣所居之处分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
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四种。 又进一步发挥智者的思想。 更加强调净土
法门的方便和简要。 他于四种净土又各分秽净,将四种净土的众生各分三等
九品。 他认为众生修习往生净土,有横、竖区别。 他的净土说突出了净土法门
在佛教修习中的重要性,横超顿入之说,推动了净土信仰的广泛流传;并把天
台宗与净土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摄互补,弘扬“真信切愿一心念佛”的“一
心法门”,形成了灵峰派。 清代著名的佛教居士如彭际清、龚自珍、魏源等的思
想,都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六、明清文人与天台宗
明清时期,天台宗的思想对思想界影响很大。 许多哲学家、文学家都受到
天台宗思想的熏陶,而在其作品和言语中反映出来。 如明代的王守仁、袁宏
道,清代的龚自珍等。 其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王守仁、袁宏道是在辨析净土
学说的过程中,援引和弘扬天台宗的义理;龚自珍则辟除各宗,独礼天台。 总
的说,他们对明清时期天台宗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王守仁及其思想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因他曾隐居于会稽阳明洞
讲学,故世称阳明先生。 他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曾任过知县、刑部主事、
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 在从政的同时,一向关
注学术问题。 他充分吸取了天台宗学说的菁华和程朱理学思想,提出了“心外
无物”“致良知”等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心外无物”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
第
王守仁一度“出入于佛老”,特别是深究天台宗,推崇“虚灵不昧的妙体”, 一
辑
“昭明灵觉,圆融洞彻”,“邪思妄念,一觉自消” 等思想,同时提出了“心外无
台
物”的学说。 王守仁认为,在心、物的关系上,并非心先物后,心生万物,而是心 宗
教
物同俱,彼此泯一。 因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文成公 史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