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29

全书》卷 4《与王纯甫书》)。 有一天,王守仁到南镇去游览,一位朋友指着山上

           的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
      朱    关?”王守仁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
      封
      鳌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全书》 卷 43《 传习录
      天
      台    下》)王守仁说的只是一个事例,其他事物也是一样:一件事物被知觉,这事物
      集
      ·
      第    便存在;一件事物未被知觉,这事物就不存在。 不论是被知觉或是未被知觉,
      一
      册    知觉主体的心总是“明白”的。 这正是智者在《摩诃止观》卷 5 中说的:“三千
           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 纵亦不

           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智者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心法同一,共处圆融状态,这是天台宗学说独具特色之外。 王守仁试图运用这

           种观法,入世致用,达到“正心” “诚意” “去人欲,存天理”,以破“心中之贼”
           (参见《全书》卷 4《与杨德薛尚诚》)。
                从“心”(精神)是宇宙的本源出发,王守仁提出了“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

           仁”的主张。 他认为圣人的“仁爱之心”是宇宙的本体,可以一统天下。 他说: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
                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

                之念。 (《全书》卷 2《传习录中》)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视其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经天地万物为一体
                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全书》

                卷 26《大学问》)

           显然,这里说的圣人的“仁爱之心”,是佛祖思想的体现,不间形骸而分尔我,
           也体现了“一阐提皆可成佛”的平等思想。

                (二)“致良知”与天台宗的“无情有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轲首先提出了“良知”“良能”的概念,把一切道德观
           念,说成是先天的。 王守仁继承了孟轲的学说,但又继承了唐代湛然的“无情

           有性”思想的影响,系统的阐述了“致良知”的学说。
                王守仁认为“人心”本具有先天的“良知”。 它能知善知恶。 他说:“尔那
           一点良知,是尔自我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




    ❙116❙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