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32
龚自珍及其思想
龚自珍(1792-1841),初名自暹,字爱吾;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
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又号羽璱山民,仁和( 今浙江杭州市) 人。 道光九年
(1829)进士,官礼部主事。 后辞官南归,卒于丹阳云阳书院。 在国家危亡多事
之秋,他对社会弊端猛烈展开批判,努力探求解决危机的办法。 在文坛上则开
创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的风气。 他更写诗著文,其《己亥杂诗》,就
是陈述生平见闻、思想见解的名篇。
他习佛,对天台宗有独特研究。 魏源在《定庵文录序》中说他的学问“以
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晚尤好西方之书,自谓造深微云”。 天台宗思想是
他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他的一生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龚知珍自称“幼信转轮,长窥大乘”(《龚自珍全集·齐在乐序》),自小就
受到佛教熏习。 随父入京,侍亲居京师法源寺南,尝逃塾就寺门读书。 到道光
十三年(1833)42 岁时作《阐告子》,始读天台宗书,以后对天台潜心研习,写下
了不少论著,有许多考辨与阐发。 他用天台宗思想来统一佛教各种异说。
龚自珍按天台宗空、假、中“一心三观”,强调“以心为依止”。 他认为儒学
的经世教化无益于探知“性”的根本。 而他所探求的无善无恶的“性”是众生
性,也是佛性。 也正因此,他实际上并不相信净土。 他的《从天台宗修净土
偈》说:“念外无佛,佛者念是。 佛外无念,念者佛是。 无量强名,从此安立。
无量强义,从此发生。”所以,无相之相,强名之为实相;而《般若经》千言万语,
只告人佛无所得。 他的《五重证义》(《龚自珍全集》第 6 辑)指出修持的 5 个
阶段:“第一重,烦恼空也……;第二重,清净亦空也……;第三重,烦恼亦假立
也,众生相亦假立也……;第四重,假立佛性也,假立清净相也……;第五重,烦
恼性相中,众生性中,佛性中,清净性相中,依不着二边见而住。 又‘真如’ 二
字分呼:‘真’即三千空义,‘如’ 即三千假义,‘真如’ 合呼即三千中义。 证之
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他主张从一般地排除我执烦恼障入手,证得空、
假、中三谛的统一,最后达到心、佛、众生的统一。
第
天台宗把佛性普及到一切有情以至无情之中,从而强调了佛的普遍性。 一
辑
对众生性的肯定必然导致对一般人的肯定。 龚自珍在这里看到了对“性” 的
台
正确“知见”并一再赞扬天台著作,说天台宗书,不可缓读。 谈到元释怀则《天 宗
教
台传佛心印记》,他说:“孔子复生,我知不易其言;一切佛出世,我知不易其 史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