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36
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
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故以发菩提心,为此经
之妙宗也。”这样解释,既带着台宗色彩,又毫无门户之见,因而能为各宗信徒
所接受。 又如对于净土宗,谛闲一直遵循“教在天台,行归净土”的祖训,主张
台净并修。 他在《观无量佛经疏钞演义叙》中说:“余钝根人也。 自受具后,即
奉持此经为日课,忽忽四十余年矣。”他每天持诵净土经典,念阿弥陀佛万遍,
并到处弘宣台净同归的道理。 由于他顺应时人潮流,不存门户之见,故闻风来
归的信徒不下数十万。
(三)用新的观点研究和讲解诸经。 1912 年,上海留云寺创办佛学研究
社,他亲临讲经,以天台教观来辨析《圆觉经》《金刚经》与唯识诸论,使听者耳
目一新。 如他在诠释《金刚经》中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
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一段时,用
“诠显三种般若”来剖析弘宣天台教理的功德殊胜:“佛说金刚般若,能所才得
八言,曰即非,曰是名而已。 只此一名而诠显三种般若:曰文字,曰观照,曰实
相。 实相具三谛:曰真谛,曰俗谛,曰中谛。 观照具三止观:曰体真止空观,曰
方便随缘止假观,曰息边止中观,由此实相三谛,而起三止三观;复由三止观,
而破三惑,显三谛,证三德,成三身,除三执,获三空,有如是等无量妙用,故言
功德殊胜也。 不可以世间内外财施有为之福而较量之也。” 运用这种新的观
点,既弘宣了天台教理,又发掘了此经的涵义。 1915 年,北京社会名流等为反
对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派僧至中国“布教”,申称中国不乏高僧,特在北京设
立第一大乘讲习会,延请谛闲等北上讲经,维护国权。 谛闲应邀至北京讲《楞
严经》时,弘宣大乘护法护国的新思想观点,爱国官员和学术界、宗教界人士聆
听座下,皆为首肯。 参听的名公耆宿如蒋维乔、江味农等纷纷著文赞颂,景仰
备至。
谛闲一生掩关 3 次,弘法 48 年,著述宏富,主要有:《大乘止观述记》2 册、
《教观纲宗讲录》1 册、《普门品讲义》1 册、《始终心要解略钞》1 册、《金刚经新
第
疏》1 册、《观经疏钞演义》1 册、《楞严经序指味疏》1 册、《圆觉经讲义附亲闻 一
辑
记》2 册、《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1 册、《省庵劝发菩提心文录要》1 册、《梁皇
台
忏随闻录》1 册、《水忏申义疏》1 册、《谛闲大师语录》1 册等。 其法嗣倓虚于 宗
教
1951 年撷取精华编成《谛闲法师遗集》10 册和《谛闲大师语录》4 册,先后由香 史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