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59

“以空慧水荡其执情,故曰淘汰。”)经过融通淘汰,使之趋于中道实相,如将生

           酥制成熟酥。
      朱         五、法华、涅槃时:(一) 法华时:在般若部的说法中,纯粹的大乘虽已开
      封
      鳌    始,但机与教尚未完全合一。 到了法华会上,佛见弟子们的根机成熟,智慧大
      天
      台    开,于是演述《法华经》等诸佛如来秘密之藏,大乘经中的最上者。 使三谛圆
      集
      ·    融的妙理分别现前,障中道的无明止息,进入法华三昧和涅槃境界。 如将熟酥
      第
      一
      册    制成甘妙的醍醐,皆受灌顶。 (二)涅槃时:佛陀在临终前的一日一夜中,为法
           华时所遗漏的机类,以及未来世的钝根行者宣说众生悉有佛性的法门。 故有

           “追说四教”和“追泯四教”的说法。 “追说四教”,即佛陀鉴于法华会上尚有未
           证圆妙的听讲者,遂用“追说”来补足,使其同证一乘之道。 “追泯四教”,即佛

           陀在追说补充前四时的教义时,还随说随灭除(泯为灭除之意)钝根行者的恶
           漏习气,使之除小向大。 故“追说” 属于“显实施权”,“追泯” 则是“ 废权立

           实”。
                关于“五时”的教化顺序,《四教仪》中有偈语:“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
           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认为华严时是指佛陀成道最

           初开讲《华严经》,仅用三七日(21 天),随后是阿含时 12 年,方等时 8 年,般若
           时 22 年,法华、涅槃时共 8 年。 当然,这只能说是佛陀一生说法的大致顺序。

           也就是所谓“别五时”。
                关于“别五时”顺序问题,后来的天台宗学者们都认为不能机械地划分。

           明末清初蕅益智旭(1599-1655)在《教观纲宗》中说:
                    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 所谓

                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
                如转乳成酪;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

                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次闻般若,会一切
                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

                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
                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

                闻,即便得闻。 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 又有根稍
                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 (《教观
                纲宗·通别五时论》)



    ❙46❙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