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62

使则是变化较快的认识上的烦恼。 由于这见思二惑在人的心灵中起了交融的

           作用,于是使众生在生命流程之业因的感召与业果的缘起中,不断地受着生死
           流转的痛苦。 因为迷妄的缘故,反而在诸苦、不净、无我、无常中而不自觉知,

           反而以为是永常、快乐、实我、真净,所以无法超越三界生死。
                藏教的析空观是用分析方法观破四颠倒中的实性。 如用三苦、八苦等苦

           观来分析人生唯苦无乐,使之离于世界五欲的贪着而入于空寂。 以空观方法
           分析世界的精神与物质,并没有实体可得,唯是虚妄的四大、五蕴诸法的假和

           合,万法都在刹那的变灭中,其体毕竟空寂。 以无我观分析五蕴幻成的身心,
           因缘所生,幻妄所现,如芭蕉茎,其中不实,了达过去无我、现在无我、未来无
           我,由我不可得故,其体毕竟空寂。 以九不净、八背舍等不净观来分析身体的

           各个组成部分,了知四大假合,本无实性,使之不贪著于身体。 由不贪故,使粗
           四大变细四大,由细四大变极细四大,最后进入清净四大而达于空寂。 所以藏

           教的果称“偏真涅槃”。
                (六)通教:说即空无生的四真谛,使通于三乘。 但它以菩萨为正机,二乘

           为傍机。 《天台八教大意》 中说:“通者,同也。 此教三乘,因果大同,故名通
           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 钝根人依通教修行,但能见到真空理性,
           不能从空中见到不空的道理,结果只能是灰身泯智,和藏教人证同样的真谛涅

           槃,所以说通前藏教。 利根人依通教修行,非但见到空理,还能见到不空的道
           理。 这不空的道理便是中道佛性(中道佛性又分但中、不但中两种)。 接入中

           道佛性,便是通后别、圆。
                通教所摄受的一类众生,根性比藏教稍利,不再用分析观察法来破执,而

           能在万法纷呈之际,体会如幻如化,当体即空的理体,便能悟入自性皆空的无
           言无相之真谛,这一观法叫做法体空观。 因为这一类众生,对自我的执著稍

           轻,而对万法的执著较重,又因根性稍利,不须经历次第分析,而能依佛言教领

           会到当处即空的道理。
                由于人们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知皆空的道理,而执为实有我以
                                                                                       第
           及我所有。 于是在无生之中执实有其生,在无言中执实有言说,妄情纷然,随                                         一
                                                                                       辑
           境流转,因此,顺生死之流而不能解脱,佛在通教的体空观中开示我们,要观察
                                                                                       台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无论是主体或客体,能                                        宗
                                                                                       教
           生诸法的“根”既无恒体也无常性,所生万法的现象又刹那无常,也不真实存                                          史



                                                                                     ❙49❙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