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63
在。 好像浮云、水泡一样,当体即空,所以称为缘生性空。 自性(即法性)虽空
无一法,但自性具有能生诸法的功能,因此,又可具备万法,这所生的万法,不
朱 离自性而别有,所以称为性空缘生。
封
鳌 体入缘生性空后,即能见于真谛之理,不再受万法的迷惑而解脱出见思的
天
台
集 烦恼。 也不再受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而归于寂静涅槃。 若体入性空缘生后,
·
第 即能见于俗谛之理,不再受尘沙的迷惑而入于菩萨的大乘法门,随缘度生,慈
一
册 悲广济,这即是以通教观入别教法。 若能体入缘生性空,性空缘生,即二而一,
即一是二,生无所生,无生而生,圆融无碍,当体妙契,即能见于中道第一义谛,
不再受无明的迷惑而证于无上菩提,这即是以通教观入于圆教一乘妙法。 通
教的果是“真谛涅槃”,即见一切法,当体是空,便是涅槃;不像藏教那样要灭
尽一切法,方证涅槃。
(七)别教:别教是三界外菩萨所修学的法门。 教、理、智、断、行、位、因、
果八法,别于前面藏、通二教,也别于后面的圆教。 正如《天台八教大意》 中
说:“别教者,此约界外独菩萨法,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二教,别后
圆教,故名为别。”
别教的因是次第三观,它所摄受的是一类大根性的众生,它以先空、次假、
后中的次第三观,使之入于大乘佛法的究竟妙道。 因为这一类的众生具有大
乘的根性,听一大乘微妙法门,即能生净信心而受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
化众生。 所以别教的修行出发点即与前二教有所不同,前者以自利为目的,后
者以利他即自利为究竟。 因此,大乘菩萨的修行方法自始至终都是殊胜的,超
越出二乘的狭小心量。
为了成就菩提,广度众生,首先应该明了大乘佛法的一切义理。 尤以大乘
佛法的实相法印为重要。 因此,先由明了,次由观照而入于真如三昧,证于空
如来藏的妙性。 由于入真如三昧故,才能使信心不退。 所以菩萨修行时,先从
万法中体证到唯有假名,本无实性的从假入空观———空一切境与空尽心的觉
受,使心境都泯而证于空解脱门,破三界见思惑,得一切智。 次依从空出假
观———在空中见真性而显性用,所以在空的本体中方便的俗谛观,入一切诸法
中,慈悲喜舍,悲智两用,广设方便,随类普济,在一切尘劳烦恼中磨练,渐次断
除尘沙的迷惑,得道种智。 菩萨体假入空,从空出假,因有出入,仍落二边,故
未圆满;因此,菩萨在这基础上,以平等一味的不二正智精进修学,逐渐消融无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