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90

和唐末战乱以后,天台教典散失不少,故讲教义者,皆各逞己见。 当时,《金光

           明玄义》有广、略两本,并行于世。 晤恩大师研究略本,著《金光明玄义发挥
           记》,对于观心问题,依据澄观《华严经大疏》中说的“由心变于境,非是境能变
           心……离心无体”(《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因而主张“一念不离真心”,即

           所谓“真心观”。
                实际上,晤恩这种思想的形成,也与禅宗“直观心性说”有关,自唐以来,禅

           宗即因其义理简易,在南北广泛弘传,其“直观心性”说在佛学界已有相当的思
           想基础,如《菏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说:

                    和上问澄禅师:修何法而得见性? 澄禅师答曰:先须学坐修定,

                得定已后,因定发慧,以智慧故,即得见性。 问曰:须定之时,岂不要
                须作意否? 答言:是。 问:既是作意,即是识定,若为得见性? 答:今
                言见性者,要须修定,若不修定,若为见性? 问曰:今修定者,无是妄

                心修定,如何得定? 答曰:今修定得定者,自有内外照,以内外照故,
                得见净,以心净故,即是见性。

           很明显,澄禅师说的“修定得定者,自有内外照,以内外照故,得见净,以心净

           故,即是见性”,与晤恩说的“真心观”,并无两样。
                晤恩的“真心观”学说,被他的弟子庆昭、智圆等继承,并作了许多发挥。 但

           是螺溪羲寂的法嗣知礼,通过对《金光明玄义》的彻底研究,却认为:现象界的一
           切,碍于染妄,必须转凡心,才能显实理心,重视直观刹那所现的种种妄心,并以

           还灭法而断无明,方能深证如来的妙性。 因而作《释难扶宗记》,以救广本。
                这时,晤恩的弟子庆昭和智圆发挥师说,撰《辨讹书》说:“观有二种:一曰
           理观,一曰事观,今云不须观心,乃不须附事而观也。 何则? 所谈十种三法,始

           凡终圣,亘古该因无不以一法性而贯之,无不以六即位而成之,则使诸法等而
           无差,混而为一,事事全成于法界,心心全显于金光。 如此,则岂非纯明理观

           乎?”(引自《十义书》)
                知礼认为,这种说法有两大问题:一是十种三法等不能作为理观的依据,
                                                                                       第
           二是若皆作为理观,则又成了有观无教,于是便作《问疑书》 批驳。 庆昭又作                                        一
                                                                                       辑
           《答疑书》改变说法,说是:“《玄文》 (《金光明玄义》) 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台
           (《佛祖统纪》卷 8)知礼又作《诘难书》指责说:心性之名,湛然在《法华玄义释                                      宗
                                                                                       教
           签》中是作“因”判定的;若说十种三法是“果人所证”,全非直显心性。 而且十                                       史


                                                                                     ❙77❙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