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95
所为之色境,自持体与他法差别,故称色界。 《摩诃止观》卷 7 中说:“此心依
色,即是色阴。”色界四禅有十八天,根据天台宗性具三千的观点,既然“心具
朱 三千”,则色界亦具“三千”。 明白心色两者共存,故观心时既观内心,又观外
封
鳌 色,趣观一境,达到互具互收的效果。 他在《十义书》中说:
天
台
集 今据此教文;若内若外、若心若色,趣观一境,皆具三千,以互具
·
第 互收故也。 令著外色者,专观内心;外既归内,外著则亡。 著内心者,
一
册
专观外色,内既趣外,内著方祛。 外观本治内著,重添他病。
文中最后几句是针对山外否定外色、只重内观而说的。 外观是为治内着,若执
于内着的人,再摄外归内,岂不增病患? 这样做,也不符合山家互具互收的观
点。
知礼因此提出:“若依实教修观行者,必须于事解理,以理摄事,故了万法
唯心,亦了万法唯声、唯香、唯味、唯触等。” (《十义书》) 并且认为:若色心相
即,二则俱二,一则俱一。 即然“色心不二”,则山外派提出的“但立内心三千,
而言外色不具三千”之说,纯属荒唐。 他说:“且《义例》本论,色心不二,既先
观内心三千,摄于外色为不二,已历外之时,何得不约色具三千,摄内心等诸法
为不二耶?”(同上)
按照“色心不二”之说,心具三千法,色亦具三千法,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而这统摄于性具三千。 所以他说:
夫性具三千,虽有依正、色心、己他,而皆融泯,举一全收,无始迷
故,全理成事,定分内外,彼此角立也(同上)
他不回避“角立”的存在。 在承认“心具三千”的同时,也承认“色具三千”,然
后,再运用“敌对相即”的观点,寻求“心具三千”与“色具三千”的统一。 这完
全符合于天台宗性具的基本理论。
(三)别理随缘说
别理随缘,又称但理随缘。 理指真如。 别理随缘是指别说的真如随缘而
为一切万法。 与圆教真如说的性具诸法而为一切诸法不同。 它是纯一的真
如,依无明的和合而取随缘之义。 知礼倡说的别理随缘是与性具随缘相对提
出来的。 宋法登在《议中兴教观》一文中,称知礼:“立‘别理随缘’,乃中兴一
家圆顿之教。”足见此说在当时所起的重大影响。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