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92
但不久以后,原来甚受知礼器重,并竭力维护知礼之说的仁岳,又因教义理
解上的分歧而与知礼发生争端,最终分道扬镳,仁岳因此被称为“后山外”。 关
于仁岳与知礼之间的分歧原因及论诤始未,志磐在《佛祖统纪·知礼传》中说:
一日,净觉与广智辨观心、观佛,求决于师(知礼)。 师示以约心
观佛之谈,谓据乎心性,观彼依正。 净觉不悦而去。 既而尽背所宗,
述《三身寿量解》,并别立难辞,请潜修前《钞》 (指《妙宗钞》),不使
外闻。 师虑其为后世异说之患,乃加料简十三科以斥之。 净觉时在
天竺,上《十谏书》,谓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师复作《解谤》,
谓《十谏》乃成增减二谤。 净觉复述《雪谤》,谓错用权实以判胜劣。
师时在疾,令门人读之,为之太息。 既逼归寂,遂不复辩。 后有希最,
即广慈之子、法智之孙,述《评谤》以辩之。 净觉时尚无恙,见之,曰:
“四明之说其遂行乎!”
可见仁岳与知礼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因他与广智诤论观心之义不能决时,
请教知礼,而知礼的解释不能使他满意。 他回去后,便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因
此对知礼《妙宗钞》中的有关说法,也提出异议,从而导致本宗内部的进一步
分裂。 志磐斥责他:“前辅之而后畔(叛)之,其为过也,与学(他宗)者何异?”
实际上,仁岳之所以叛离知礼,绝非个人意气,而应看作其本身思想与学术主
张上的一种重大转变的结果。
山家与山外论诤的主要著述
知礼及其门下 晤恩及其门下(山外) 仁岳(后山外)
《释难扶宗记》 《金光明玄义发挥记》(晤恩)
《问疑书》 《难词二十条》(源清)
《诘疑书》 《辩讹书》(庆昭、智圆)
《问疑书》 《答疑书》(庆昭)
《复问书》 《五义书》(庆昭)
《十义书》 《三身寿量解》
第
《观心二百问》 《释疑书》(庆昭) 《十谏书》 一
辑
《料简十三科》 《雪谤》
《解谤》 台
宗
《评谤》(希最)
教
史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