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93
以知礼为中心的义理之诤
知礼长期与山外派进行论诤,其主要观点是观妄心,色心不二、别理随缘
朱 等。 现分述如下:
封
鳌 (一)观妄心说
天
台
集 山外派晤恩开始时认为:“一一三法,悉是妙性;一一妙性,悉是真源。”
·
第 (《大正藏》卷 46),因此,只要直观法性,不须更立观心。 显然,这是废浅从深
一
册 的躐等作法。 因为法性(又称实相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或
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 是却尽烦恼、达到无漏的高级阶段。 《摩诃止观》卷 1
中说:“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
能妨害。 却烦恼已,乃见法性。”不通过观心,如何能够达到? 天台宗先哲已经
明白这一点,所以提出了“一心三观”之说。 湛然在《止观义例》中曾提出了 3
种观法:一是约法观,即约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入于心而观实理;二是托事观,
即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三是从行观,即万境观于一心,为即空即假
即中而立十乘。 要想废观心而纯谈法性,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知礼在《释难
扶宗记》(见《十义书》)中辩驳说:
观心者,正论观法,的求行门,须对境明观,俾惑灭果成。 岂此圆
谈法性,便不立观心耶? 如《法华玄义》所明法相,废浅从深,一一皆
无作,复以二妙判开,岂不圆谈法性乎? 何故更立观心耶? 若废此
文,则杜绝众生入理之门,趣果之路,则全迷一家解行之要也。
这就是说,观心是要论观行观法的。 对境明观,是为了灭除三惑,证成正果。
这在《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中都有具体讲述。 若废观心,而玄谈法性,则是
关闭了入理之门、趣果之路,是完全不懂天台解行双修的说法,也是有教无观
的做法。
庆昭等所论的直指心性的理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心观”。 知礼认
为,这事实上是达不到的。 他在《问疑书》(见《十义书》)中辩驳说:
事、理二观,即《占察经》唯识实相观也。 止观四种三昧,不出二
观。 唯识历事,实相观理。 《辅行》 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随自意
从末从事。 ……若谓十法即是理观,应此《玄文》(指《金光明玄义》)
已是三种三昧也。 以彼止观,拣示识心,观三千法,十法成乘,策进行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