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00

①
           无量 。 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 珍琦杂宝而严饰之者,真实万善,
           严此慈悲。 《大经》 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名如来慈,慈中行布施等” ,云
                                                                               ②
                                     ③
                                                                           ④
           云。 宝绳交络者,譬四弘誓 ,坚固大慈心也。 垂诸花缨者,譬四摄 神通等,
           悦动众生也,亦譬七觉 妙鬘也。 重綩綖者,譬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
                                 ⑤
           软也。 安置丹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
           若车内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 ,息一切智、一切行也。 丹即赤光,譬无分
                                            ⑥
           别法也。 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 。 白是
                                                                            ⑦
           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 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 又四念处 为
                                                                                ⑧














               ①  四无量:又作四无量心、四等心、四等、四心。 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使其离若得乐,所应具有的
           四种精神。 即:(1)缘无量众生,思维令彼等得离苦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2)缘无量众生,思维
           令彼等得离苦之法,而入“悲等至”,称为悲无量;(3)思维无量众生离苦得乐,于内心深感喜悦,而入“喜等
           至”,称为喜无量;(4)思维无量众生一切平等,无有怨亲之别,而入“舍等至”,称为舍无量。
               ②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四:“善男子! 能为善者,名实思维。 实思维者,即名为慈。 慈即如来,慈即
           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 ……善男子! 慈者不能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当知是慈是声闻慈。” (《大正藏》
           第 12 册,页 698-699 上)
               ③  四弘誓:又作四弘誓愿、总愿。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 关于四弘誓愿的内
           容解释,诸经不一。 《法华经·药草喻品》作:“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摩诃止观》则作:“众生无边誓愿度,(中略)烦恼无量誓愿断,(中略)法门无尽誓愿知,(中略)无上佛道誓
           愿成。”尚有多种说法,从略。
                  四摄:即四摄法。 指菩萨摄受众生,使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的四种方法。 (1) 布施
               ④
           摄,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舍施财物(财施),使其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2) 爱语摄,依
           众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其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 (3) 利行摄,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使其生
           亲爱之心而受道;(4)同事摄,又作随顺方便。 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
           示现,使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
               ⑤  七觉:即七觉支,觉,指菩萨的智慧。 因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1) 念觉支,心中明
                                                                                       第
           白,常念于禅定和智慧;(2)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3) 精进觉支,精勤于正法而不懈;                        三
                                                                                       辑
           (4)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5)轻安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6) 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7)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著而保持平衡。
                                                                                       ︽
               ⑥  一行三昧: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 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的正定。                          法
               ⑦  萨婆若:梵名 Sarvajno,又作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那、萨婆若多等,译曰一切智。                          华
                                                                                       文
               ⑧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四意止等。 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的四种方法。
           (1)身念处,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2)受念处,即观于                        句
                                                                                       ︾
           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由,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3) 心念处,即观能求心之生灭无常,并观其                          选
                                                                                       释
           共相,以对治常颠倒;(4)法念处,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并观其共相,以对治我颠倒。

                                                                                     ❙93❙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