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04
样解释,就达到教、理相诠。 若仔细体味,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其人唯为菩
萨。 也就是《方便品》 所说,诸佛说法,皆是教一、理一、行一、人一,四者密不
可分。
对于经文中说的“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聩落,柱根腐败,梁栋
倾危”,智者认为也是譬喻:五百人譬五道众生(人、天及三恶趣)。 堂阁等作
两重解释:一、约三界说:“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墙壁譬四大;颓落譬减损,
倾危譬变迁,柱根譬命,梁栋譬意识,危败譬危殆不久。”此处所谓“家宅”,并
无实体,以虚空为体,虚空无相,非大小方圆,随房屋之大小方圆,而有大小方
圆。 第一义空之家宅亦复如是,随五趣众生惑业所招的果报不同,而有三界六
道、善乐悬殊的家宅,止住其中,轮回不息。 以佛眼观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须求出离,不应贪恋。 二、约观身说:“堂譬身之下分,阁
譬头等上分,墙壁譬皮肉,颓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无常,梁栋脊骨倾
危譬大期,周障屈曲譬大小肠,又云譬心。”这是总譬众生的居处,即是根身器
界,皆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 生灭无常,命根尽时,人身必死,即如柱根腐败,
房舍必倒。 为什么智者最后又将心譬作“周障屈曲”呢? 因为心有四识住,包
含色、受、想、行四阴。 正如《维摩诘经》 所说:“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浮
泡,不得久住;想如阳焰,从渴爱生;行类芭蕉,都无有实;识如幻事,颠倒所
起。”这色、受、想、行四阴,名为四识住。 此四阴为识所住,识阴是能住。 八识
是众生的主人翁,必住于自识所变的四阴中,这是有情的境界相。 所以佛说四
念处、三法印,正为使众生从迷倒的四识住,回转向正觉的解脱道。 由四念处、
三法印,照见五阴皆空,应无所住(四识住) 而生其心,便如息波入水,名为解
脱。 因此,佛陀立此譬喻是教诫佛弟子,必须念念厌离娑婆的根身器界,莫住
于虚幻无常的四识住,回转来欣求常乐我净的根身净土,经过这样“周障屈
曲”的工夫,才能了脱生死,超出三界。
智者还认为,经文中说的“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是指三界有五阴,即众 第
三
生生死苦报体,已受众苦所烧,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宜及时了脱生死,出离三 辑
︽
界。 但诸子不知此理。 为救度诸子,长者不得已而施方便法门,其法有四:一、 法
华
既欲度生,先须观机,顿说华严,稚子未堪信受,转用劝诫无效,故有救子不得 文
句
譬;二、大志未成,小机已动,不得已于实施权,由一乘而说三乘,故有三车救子 ︾
选
譬;三、虽然说三,其实是一,最后宣说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故有等赐大 释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