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98

乃索;菩萨未出、未证,是故不索。” 犹是三藏义耳。 其十:“诸子安坐,尔乃赐

           车;二乘行息,名安坐;菩萨行不息,非安坐,那忽索车?”犹是前义耳。 自有行
           息索、行未息索。 又菩萨行行,即是乘乘。 乘由索得,何谓不索?
                观其诡累三藏,故设此十难 ,管见一斑,都非大体,今当为尔分别说之:自
                                         ①
           有不断惑不索车,三藏菩萨是;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自有亦断惑亦不断
           惑,亦索亦不索,别教菩萨是;自有非断惑、非不断惑,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

           是。 又历五味,乳味两意:一、亦断亦不断,亦索亦不索;二、非断非不断,非索
           非不索。 酪味一意,不断不索。 生酥备四意,熟酥但三意,醍醐一意,宏纲大

           统,其义如此。 于一一句,一一意,复各四句:谓障除机动,障未除机动,障亦除
           亦未除机动,障非除非不除机动。 斯宗不见,执一非三,深可悲愍。
                世人执车数不同,说车体不同;或言初说三车,后会三归一;或言初说有

           三,后会三归一;或言初说有四,后会三归一。 所以出经,勿信人语。 此文引
           昔,佛为声闻说,应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人说,应六波罗

           蜜法。 今佛说三,数亦如此。 《华严》第八云:“下劣厌没者,为示声闻道;根钝
           乐因缘,为说缘觉道;根利有慈悲,为说菩萨道;无上乐大事,说无量佛法。”三

           十六又云:“三解脱法,出声闻乘;无诤法,出缘觉乘;六度、四摄,出大乘;知一
           切法,出佛乘。” 又第九地说声闻乘相,支佛乘相,菩萨乘相,如来乘相。 《地
           论》释第二地,观十不善集,堕三途;十善集,生天上;十善与四谛观智合,成声

           闻;又上十善与不从他闻观智合,成缘觉;又上十善与具足清净观智合,成菩萨
           地;又上上十善与一切种,一切佛法合,成佛。 《璎珞》第十三云:“十方佛,说

           三乘一乘中,又开三合九乘,九乘悉会入平等大慧。” 圣说如此,不能融通,互
                                                            ②
           相是非,非法毁人,过莫大焉!






                                                                                       第
                                                                                       三
                                                                                       辑

               ①  十难:以上十论,即破所谓“二乘人(声闻、缘觉) 索车,菩萨不索车” 之“ 十难”。 《法华文句记》 卷                  ︽ 法
           第六中:“十义(指十难)多是诡累藏通,故一、三、九、十,全是三藏;第四、五、六,博附通教;余之三意,义含                        华
                                                                                       文
           藏、通。”(《大正藏》第 34 册,页 266 上)
                                                                                       句
               ②  《璎珞》:指《菩萨璎珞本业经》。 “开三合九乘”,是指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各分为上、中、下乘。                    ︾
           这是别教的分法。 “平等大慧”指佛乘。 《法华文句记》卷第六中:“《璎珞》三乘,即前三教,三各开三,即别                        选
                                                                                       释
           教之乘也。 平等,即是圆教乘也。”(《大正藏》第 34 册,页 266 下)

                                                                                     ❙91❙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