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97

满不修行,故安坐,可得有索;菩萨行未息,无安坐义,那忽索?”
                私以总、别驳之:索是求请之别名,在意名求索,在口名请索,在身名乞索。
      朱    如蒙者求知,如饥者请食,如迷者问道,凡居不达之地,何有不索之理? 由索故
      封
      鳌    许与,许与故欢喜。 今文具有请与欢喜。 法说中千二百,身子为首,殷懃三请,
      天
      台    菩萨众中弥勒为首,“佛口所生子”,“大数有八万”,“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
      集
      ·
      第    道”。 譬说之初,身子为中根人请,又总为四众请,傍为下根请。 文云:“善哉
      二
      册    世尊! 愿为四众说其因缘。” 法说许云:“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 譬说许
           云:“当以譬喻,更明此义。”因缘许云:“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法说

           竟,身子欢喜。 譬说竟,迦叶等欢喜。 宿世说竟,楼那欢喜。 又合譬文云:“令
           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乘是宝乘,直至道场。 以喜故知与,与

           故知请。 三周三义明文炳然,何故偏言二索一不索?
                别驳其一:齐三藏明菩萨不断惑,依《法华》 有四句,谓障除大机动,障未
           除大机动,机动则知索。 其二云:“大乘经无菩萨索小乘果。”《大品》云:“三乘

           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入涅槃。” 断烦恼入涅槃同,何故不索? 其三云:
           “三十三心名菩萨,三十四断思尽即成佛,佛从谁索?” 此犹三藏义。 见障未

           除,大机尚动,况三十三心而当不动? 动即知索。 其四:“菩萨未断习气无知,
           不应索。 断尽成佛,佛从谁索?” 此三乘通教义。 具缚 障存,尚大机动,况残
                                                              ①
           习无知耶? 其五:“唯此一事实,实即是真,那忽复索?” 被会绝待之唯一 ,一
                                                                               ②
           外更无法;昔待二之唯一,一外更有法。 一名同而体异。 暗执瓦砾、鱼目,谓夜

           光、月形,愚蚩而智愍云云。 其六:“《般若》已来,《法华》已上,与付财法同,不
                                        ③
           应有索?”汝不闻共、不共般若 ? 不共不须索,共者不应不索云云。 其七:
           “《方便品》 初,昔说小是方便,不叙昔说大是方便。” 大非方便,是故不索者?
           汝不闻《寿量品》中,“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乃至中间“若小若大若己若他,皆

           我方便”。 诸佛亦然,宁得不索? 其八:“若菩萨索,菩萨应领解。 领解既无,
           故知不索。”汝不闻法说竟,天龙、四众皆领解,其非菩萨,谓是何耶? 又《法师
           品》中,三乘皆与记,若不领解,那忽与记? 其九:“出三界苦,得安隐乐,乃赐



               ①  具缚:烦恼缚人而系于生死的牢狱,故称为缚。 具缚,即具有烦恼者,指一切凡夫。
               ②  绝待之唯一:指圆教的真实唯一。 三乘中的菩萨,对二乘来说是唯一,但那是相待的唯一。 《法华
           文句记》卷第六中:“当知前三,是待二唯一;圆教唯一,方是绝待。”(《大正藏》第 34 册,页 265 下)
               ③  共不共般若:共不共,是“共” 与“不共” 的并称。 共,即共退之意;不共,则指特殊而不共通之意。
           般若,智慧。 共般若,指菩萨与二乘共通的智慧。 不共般若,则是指菩萨所持有的智慧。



    ❙90❙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