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96
然”。 生灭度安隐想,故言“欢喜”也。
第三节 驳“二乘索车、菩萨不索车”之说
[经]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文句]
“各白父言”下,第二、是索车譬 。 文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文无索
①
字义者,依此请辞,明索车耳。
有人云:“二乘索车,菩萨不索。”作十难难之,一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许
车处索果车。 菩萨未至许处,那忽索车?” 二云:“大乘经无菩萨索小乘果,故
知不索。”三云:“所化菩萨,从初发心,终至补处 ,皆是凡夫,不出三界,义则
②
无索;能化菩萨三十三心,见倾思未尽,三十四心 便是佛,佛从谁索?”四、“二
③
乘果在正使门外,佛果在习气无知门外,二乘断正使 尽不见车,是故索;菩萨
④
未断习与无知,那忽索?”五、“明二是方便,可言索。 文云:‘唯此一事实,余二
则非真’,以此推之,但二索一不索。” 六、“从《大品》 已来,至《法华》 已前,佛
因佛果,皆是方便者,付穷子财,此之珍宝,皆应是方便。 若付财是真实,则《大
品》等明佛乘,已是真实,那忽更索?”七、“《方便品》偈,叙昔说小是方便,不叙
大是方便。 当知佛子大乘非方便,那忽有索?” 八、“若三人索者,何无领解?
领解无故,故知不索也。” 九、“ 合赐车,文云:‘ 见诸众生,出三界苦,得涅槃
乐’,故赐以大乘。 菩萨不证涅槃,那忽索?”十、“诸子安坐,故就父索;二乘果
① 索车譬:车可载物,比喻佛法化度众生以至涅槃。 三车指羊、鹿、牛车,加大白牛车则为四车。 (1)
羊车,以羊挽车。 比喻声闻之人,修四谛行以求出离三界,但欲自度,不顾他人,如羊之奔逸,不顾后群;(2)
鹿车,以鹿挽车。 比喻缘觉之人,修十二因缘以求出离三界,略有为他之心,如鹿之驰走,能回顾后群;(3)
牛车,以牛挽车。 比喻三藏教菩萨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于三界,而不欲自出,如牛之负荷,安忍普运
一切。 天台宗和华严宗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 当时三论宗和稍后的法相宗,将菩萨乘之牛车与表示佛乘 第
之大白牛车视为同一者,故提出“二乘(声闻、缘觉) 索车,菩萨不索” 之说,并对天台的“三乘索车说” 提出 三
辑
“十难”。 下文,章安大师以总、别两方面批驳之(“私以”下一段为章安的话)。
② 补处:前佛灭度后,新成佛之菩萨补其处,名补处。 隔一生而成佛者,称一生补处。 例如弥勒就是
︽
如来的补处菩萨。 法
③ 三十四心:即三十四心断结。 三藏教菩萨,扶惑润生,历劫具修六度梵行,饶益有情,最后至于菩提 华
树下,一念相应慧,发真无漏之时,以八忍、八智十六心,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顿断见思习气而成正觉,故 文
句
称三十四心断结。 ︾
④ 正使:与“习气”相对称。 简称使。 指现起的烦恼正体(主体)。 使,指烦恼能驱使众生流转于三 选
释
有。 其烦恼的余习则称习气;阿罗汉就是断尽正使而习气尚存者。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