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06
而三请,此为趣果索。 可见只要障、机相合,三乘皆须索车。 但三乘所索之车
是有区别的。 “佛为声闻说,应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人
说,应六度波罗蜜法。”这是因为菩萨所具四种胜力同于二乘,所不同者,乃在
求佛智慧。 此净德佛慧如何成就呢? 那就必须破无明、证法性才能显,由证法
性实相,始得一切种智。 得此智后,悲智双运,上求下化,修菩萨行,成真佛界。
所以怎能说“菩萨不索”呢?
此品中智者特别强调的是“等子、等车”之说。 他指出:“以子等故,则心
等。 譬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是子也。 第二、车等者,以法等故,无
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 摩诃衍同故,等是大车;而言各赐者,各随本习,
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各于旧习,开示真实。 旧习不同,故言各。 皆摩诃衍,故
言大车。”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即教众生等一大乘,示众生等一净心,要众
生等发菩提心,令众生等得一切种智。 这就是所谓“等子、等车”。 “等”者,因
与果相等,十界十如相等,能赐之佛,其悲心平等;受赐之众生,其佛性平等。
所赐之物,其车亦等。 即此“等” 字,显出妙法之所以然,即在教、行、理、果四
者究竟等。 又“等”者,如众流入海,等同一相一味,而失其自相各味;如虚空
一相,等无分别。 智者在《法华玄义》中,称《法华》有迹门十妙(境妙、智妙、行
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利益妙)和本门十妙(本因
妙、本果妙、本国土妙、本感应妙、本神通妙、本说法妙、本眷属妙、本涅槃妙、本
寿命妙、本利益妙),迹门十妙中前五是佛自行因果,后五是佛化他因果,若自
若他若因若果,一一平等无差,故称“迹门十等十妙”;本门十妙是说众生与佛
种种究竟平等,这不仅从理上论,从事上说,亦包括佛所说的三乘法,究竟等是
一乘;佛的三身,究竟等是一身;十方三世诸佛究竟平等,故称“本门十等十
妙”。 迹、本二门的十等十妙,也就是“等子、等车”论说根据之由来。
对于所赐之大白牛车,《文句》中各有譬喻,如:“其车高广”,“譬如来知见
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周匝 第
三
栏盾”,“譬总持,持万善,遮万恶”,等等。 若从三因佛性加以归纳:心性自清 辑
净,诸法唯一心,本体即正因佛性,平等净心是;白牛即了因佛性,大般若是;众
︽
法
宝严具即缘因佛性,万行是。 合此三法,名为大白牛车,即一佛乘,一切种智。 华
文
智者认为,若乘此宝车,游于四方,自行已满,运度群生,利乐一切有情。 这就 句
︾
是佛陀赐车的最终目的。 选
释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