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11
趣向生死为“逝”。
问:佛舍应后,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是子舍父?
朱 答:由众生不感,佛则去世,还成子舍父义。
封
鳌 “久住他国”者,涅槃法界,是佛自国。 生死五欲,是为他国。 本求出离,
天
台 而退堕不反,故云“久住”。 或十是天道,二十人道,五十是五道,约于一人,备
集
· 轮诸道。
第
二 “年既长大”下,二、向国而还者。 幼有二义:一、痴小故;二、未遭苦故,则
册
不知还。 譬结缘已后,大解未浓,如痴不反,尚有残福,耽迷不反。 今习业冥
熏,微知向道,遭苦失乐,思求出要,此二为机扣佛,名为渐向父国。 上文云:
“若人遭苦,为说涅槃。” 若以人、天二善,非感佛缘。 在三界中,不见佛父为
穷,不得出要之术又为穷,八苦火烧故为困。
“驰骋四方,以求衣食”者,旧云:“人天五戒十善,各有因果,以为四方,用
自资给。 又于四生营生,以求衣食。”下文云:“一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 彼
之劫中,非无人天因果,不能感佛。 故知此善,非见佛机。 今佛既未出,诸凡夫
人,身受心法,起于四见,于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 以厌苦求理,为
可化之缘。 佛初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即此意也。 《大经》 云:“谛观四
方,喻于四谛。”准此可知。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者,明其厌苦希脱,邪求涅槃。 虽非本意,亦蒙值
佛。 故云“遇向” 也。 “本国” 如上说。 下文明城舍,云何分别? 一切佛法为
国,此义则宽,城语小密,以断德涅槃,防非御恶为城。 舍语又亲,同体大悲为
舍也。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 下,第二、求子中止。 譬亦为二:初、从退大已后,
求机不会,不会故名“不得”。 二、“中止一城”者,不为一子而废家业,譬佛不
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 旧云:“二万佛后,释迦佛前,两楹间为中止。”今
谓中义可然,止国、城、家皆不可用。 今取方便有余土为国,在同居、实报两间
为中,有余涅槃为城,住此涅槃名“止”。 处此为家,起胜、劣两应 。 劣应应声
①
① 胜劣两应:即指胜应身和劣应身。 天台宗将佛的应身分胜应、劣应两种。 其胜者称为胜应身,此是
对于初地以上的菩萨而应现之尊特舍那身。 此身为藏、通、别、圆四教中通教的利根者所见之佛身,亦即于
丈六佛身上所现周遍法界的相好之身,又指报身中的“ 他受用身”。 劣应身是指为地前的凡夫二乘而应现
的丈六佛身,为八相成道的佛身,即《四教仪》所说:“示从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
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身。”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