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13
入。 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己为“利”。 “乃遍他国”者,遍于三土,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即其义也。 唯法性是己国耳。 “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者,诸菩
朱 萨是商人,又遍入三土,以求法利,故云“众多”。 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他方
封
鳌 大士,来此闻经,往还采利也。 又应化二身如贾客,将实法遍入三土,化益众
天
台
集 生,而归法身,故云“甚多”。 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生,亦自兴生也。
·
第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下,第三、是子还近父譬。 此亦二:一、求衣食;二、
二
册 到父城。 初、内合退大乘已,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离,取理不中,致成邪
僻。 因邪慧历心,易可入正,以求出世,为感佛由也。 观察五阴为聚落,十二入
为邑,十八界为国。 历此求理,名求衣食。 二、“遂到其父所止”下,此是正向。
“其父所止之城”者,苦境为机,感佛大悲,名为“到城”。 城即涅槃,涅槃通半、
满。 众生习解,可有得涅槃之义,故言“到城”。
“父每念子”下,第四、即是父忧念子譬。 此中亦二:一、念失子之苦。 如
来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机,故言“每念”。 五十余年者,五道也。 开鬼出修罗,
故言“余”也。 “未曾说” 者,未曾向方便有余土中臣佐、吏人,说有此子机缘
也。 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大品》诸座,未曾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
是大乘之子。 既非佛子,不解佛法,或如聋哑,或花着拜座,或弃钵茫然,种种
不逮也。 “心怀悔恨”,悔昔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恨子不惟恩义,疎我亲
①
他。 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内凡 ,遂使退失本解;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
逃迷不返,故言“悔恨”也。 “自念老朽”者,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如老朽
而无子也。
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此忧?”
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谈老朽? 此非所论。 今明化身眷属,则有二
种:一、法身大士,其相影向,迹虽弟子,本或是师,亦不约此,自念老朽也;二、
同居凡夫,始从化佛,初发道心者,名此为子也。 子继父业,令胤族不断。 若身
子受决,作华光佛,则一方佛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若身子无可化
之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来众生,佛种安寄? 老朽兴叹,正为此也。”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下,二、念得子为乐。 可度之机,名为得子;与受佛
① 内凡:“外凡”之对称。 为见道以前阶位之一。 修行佛道而未证见正理的,称为凡夫;对正理发相似
智解的称为内凡,未发相似智解的称为外凡。 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贤位为外凡,而以暖、
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 大乘以十信伏忍位为外凡,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为内凡。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