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16

乘法报,非是小乘得益之处,故“或是王、王等”也。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者,
           小机不能受大化也。 “不如往至贫里”乃至“衣食易得” 者,《净名》 云:“能以
           贫所得法,度斯下劣也。”但空 之理,不含万德,非如来藏,故言“贫里”。 偏空
                                       ①
           称于小智。 故言“肆力有地”也。 “衣食易得”者,能得有余涅槃,无漏衣食,行

           行衣惠行食也。 “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者,行大乘道,经无量劫,故

           言“久住”。 我本厌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故言“逼迫”。 我
           本乐小,而今令我发大乘菩提心,是为“强使”,舍大取小,故言“疾走”也。

                “时富长者” 下,第二、父见子譬。 亦有四:一、父见子处;二、见子便识;
           三、见子欢喜;四、见子适愿。 见子处者,即师子床也。 如来法身,居第一义空

           无畏之境,明照机也。 “见子便识”者,知是往日结缘众生也。 “心大欢喜”者,
           佛恒伺子机,今机来称慈,是故欢喜。 即是领法说“而起大悲”,火宅“即大惊
           怖”。 彼明拔苦,故言“惊怖”。 此明与乐,故言“欢喜”。 “即作是念,库藏今有

           所付”者,是见子适愿。 昔见众生退大取小,贫里求食,资生艰难。 常欲与财,
           无机不得;今日机来,称大慈心,故言“库藏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者,明其

           非但贫无大财,又流转生死,众苦所逼,为大悲所痛,故言“常思念之”。 虽欲
           救拔,无机叵济,故云“无由见之”。 今有可度机生,故云“而忽自来”。 称大悲

           心,故云“甚适我愿”。 “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者,释于适愿之由。 由一期化
           迄,故言“年朽”。 未见大机,法无委付,将来之徒,从谁得脱? 为可度者,故言

           “贪惜”。 今机自来,无此忧念,故“我愿得适”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 下,第三、明追诱譬。 近领火宅舍几用车,远领法
           说寝大施小。 此文为二:初、遣傍人追;次、遣二人诱。 前追领上身手有力,而

           不用之。 但《方便品》 总诫、劝为一,释文为三;火宅开劝出诫,释各为三。 而

           放舍文略,长行合劝不合诫,而息化文广,偈中但颂诫不颂劝,又不颂息化。 皆
           有出没。 火宅长行诫、劝,释各有三,今则并领。 “即遣傍人,疾走往捉”,领上
                                                                                       第
           劝门之拟宜。 “穷子惊愕”,领上劝门之无机。 “强牵将还”,领上诫门之拟宜。                                      三
                                                                                       辑
           “穷子自念无罪”,至“闷绝躃地”,领上诫门之无机。 从“父遥见”下,并领劝诫

           之息化,此探取佛意,佛虽劝门拟宜无机,意犹未息。 更作诫门拟宜,事不获                                         ︽ 法
                                                                                       华
                                                                                       文
                                                                                       句
               ①  但空:大小乘所见的空理有二种。 小乘分析诸法,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故称但空。 大乘的菩萨分析                        ︾
           诸法,不使归空,诸法如幻梦,其当体即空,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理,故称不但空。 天台宗以但空为藏教,以不                           选
                                                                                       释
           但空为通教。

                                                                                     ❙109❙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