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17
已,然后息化也。 “遣傍人”者,初劝门拟宜也。 智是能遣,教是所遣。 理义为
正,教义为傍。 从佛出大乘十二部拟宜众生,无机不受,于其如乳,故言“遣傍
朱 人”也。 又“傍人”者,傍,臣佐等也。 即是遣法身菩萨为说大乘,如《华严》中
封
鳌 令四菩萨说四十地 ,即是“遣傍人”也。 “疾走往捉”者,大乘明义,显露正直,
①
天
台 用此赴机,疾趣菩提。 故大车中云:其疾如风。 若以菩萨为傍人者,菩萨自有
集
·
第 神力。 又被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 “穷子惊愕”,即劝门无机。 既现无机,
二
册 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 “称怨大唤”者,小乘以
烦恼为怨,生死为苦,若劝烦恼即菩提,即大唤称怨枉。 若闻生死即涅槃,即大
唤称苦痛,无机不受劝门也。 “我不相犯”者,我不干求,何意用大化我? 此领
劝门二意,未领息化。 次、再唤不来“执之逾急” 者,领拟宜诫门也。 前明劝
善,犹是容与,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即是急切。 虽“强牵将还”者,诫以苦言,令
其远恶。 内既无机,外逼大化,即是“强牵将还”也。 “自念无罪”者,领不受诫
门也。 罪者,慈悲也。 众生罪故,入生死狱。 菩萨亦同罪入狱。 二乘人无大
悲,名为无罪,令入生死,即是而被囚执也。 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当永失三
乘慧命,故言“必死”。 思此等事故,言“转更惶怖”也。 强以大教,小智不解故
言“闷绝”。 即起诽谤,必堕三途,故言“躃地”。 亦是迷闷,溺无明地。
从“父遥见” 之,即是第三、放舍劝诫,息大乘化。 就此为四:一、思惟息
化;二、释息化;三、正息化;四、息化得宜。 初有两意:一、知大志弱;二、知小志
强。 “父遥见”者,小去大远,故名为“遥”;是结缘子,故言为“见”。 “而语使
言”者,约教为使者,智本说教,智知无机,智息故教息。 约人为使者,语诸菩
萨,不须现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见。 《净名》中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
②
着 ;普贤入此娑婆,促身令小,皆是其义也。 ③ “勿强将来”者,既无大机,恐伤
其善根,故言“勿强”也。 私谓:“不须此人”者,思惟息劝门拟宜。 “勿强将来”
者,思惟息诫门拟宜也。 “冷水洒面”者,第二、知有小志,宜以灰断理水,除见
思之热。 “面”者,厌生死名背,向涅槃如面也。 “醒悟”者,开小逗机,得离烦
① 《华严》中令四菩萨说四十地:指《华严经》 之《 十住品》 中的法慧菩萨说十住,《夜摩天自在品》 中
的功德林菩萨说十行,《升兜率品》中的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升他化品》中的解脱月菩萨说十地。
② 《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九百万菩萨俱与声言:‘ 我欲诸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
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
耻。’”(《大正藏》第 14 册,页 552 中)
③ 《法华文句》 卷七中:“普贤入此等者,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缘无边,欲来此国,乃以自
在神通之力,促身令小。”(《大正藏》第 34 册,页 281 中)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