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22

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此即正道。 四谛下,十六谛观,无常如盐,苦如

           醋,此即助道。 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 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 “莫自疑

           难”者,结上正助,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 决定可办,如己物想,故言勿难。
           “亦有老弊使人”者,若欲直取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驱役者,如意观中,亦有此
           通。 但通劣弱,事同老弊,虽不丁壮,亦堪运役。 又以正道求理,正道弱未能发

           真,欲须助道。 九想、十想、八背舍 等,助道使人者,如意观中,亦有此法,若得
                                           ①
           助助正,即成共解脱人也。
                第四,“好自安意”者,得五根安固难坏也。 “我如汝父”者,忍解邻真,似

           像未实,故言“如父”,亦是如子。 “勿复忧虑”者,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第五,“我老汝少”者,佛居道终,已具智断 ,故言“老大”,汝居道始,未有
                                                       ②
           智断,故名为“少壮”,此即忍法位也。 无五过 者,得五力 、离五恶法 也。 得
                                                                            ⑤
                                                                 ④
                                                      ③
           信力故不欺,精进力故不怠,念力故不瞋,定力故不恨,慧力故不怨言。 “余作
           人”者,远指外道,诸见求理名余作人。 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过,亦名余作人。
                                                                         ⑥
           此文无五过,即五力也。 “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者,下忍十六刹那 时节犹长,
           中忍虽复缩观,亦未是一刹那。 若上忍世间最后一刹那心,邻真逼圣故名此位

           为如所生子,即世第一法位也。
                第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者,得八正入见道中竞共驰走,故

           言名之为儿,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实时。 《阿含》 说五种佛子,四果及辟支

           佛名佛真子。 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第七、常令佣作譬。 譬虽为子,思惟未尽,犹居


                  九想十想八背舍:九想,又作九相,起九种的观想,是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生美好迷
               ①
           恋的迷想者,觉得人的不净,从而除去贪欲的观想。 (1)胀想,如见死尸膨胀;(2) 青瘀想,如见死尸在风日
           曝晒下色变;(3)坏想,如见死尸变坏;(4)血涂想,如见血肉涂地;(5) 脓烂想,如见死尸脓烂;(6) 吃想,如
           见尸被鸟兽所吃;(7)散想,如见尸被鸟兽吃后,筋骨破散;(8)骨想,如见白骨狼藉;(9)烧想,如见白骨被火
           烧成灰土。 十想,又作十相,是比九想更进一步。 (1)无常想;(2)苦想;(3)无我想;(4)食不净想;(5)一切                   第
           世间不可乐想;(6)死想;(7)不净想;(8)断想;(9)离欲想;(10)尽想。 研修者认为九想为初学,十想为成                    三
                                                                                       辑
           就;或谓十想与九想为离欲,俱为涅槃;或谓九想为因,十想为果等等。 八背舍,即八解脱。
               ②  智断:智德与断德。 详见第三章第二节注。
                                                                                       ︽
               ③  五过:五种过失,即若对正道不得正解,则生五过:(1)不正信;(2)退勇猛;(3)诳人;(4)谤法;(5)                 法
           轻圣法。                                                                        华
                                                                                       文
               ④  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句
               ⑤  五恶法: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五种与五戒相反者。                                         ︾
               ⑥  下忍十六刹那:四善根中的忍法位有上、中、下三品,最初之位称下忍,是具修十六行相之位。 见忍                        选
                                                                                       释
           法条。 十六刹那,即十六行相,亦称见道十六心。

                                                                                     ❙115❙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