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48

树,八地以上为大树;慈恩在《法华玄赞》 中,以菩萨乘为大草,以地前菩萨为
           小树,登地菩萨为大树。 智者则根据天台藏、通、别、圆的四教义理,以大草、二

           木,依次配于藏、通、别三教的菩萨,而摄圆教之菩萨。 他说:“志求作佛,化他
           胜二乘,独为上草;……通教已断通惑,誓扶余习,涉有化他,望下为劣,故名小
           树;……别教自行化他,高广为胜,故名大树。”明确指出:经中说的上草虽指藏
           教菩萨,但已具有六度化他之志,远胜二乘之人;小树是通教断惑之菩萨,并具
           他化之行;大树则是别教具足自行、化他之菩萨,德行高广。 这三大菩萨,根基

           虽然不同,但都是摄于圆教,都是不可思议的净心实相缘起,能随其根基,普现
           普度。 显然,这种四教融摄的思想,较其他各家所说高出一筹。
                智者特别强调佛陀说法的“一相一味”。 他说:“一相者,众生之心,同一
           真如相,是一地也。 一味者,一乘之法,同诠一理,是一雨也。 昔于一实相,方

           便为七相;于一乘法,分别说有七教,佛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也。”他认为,三草
           二木,喻众生各类根性不同,从佛法得到的利益,如同从雨水获得滋润一样,是
           不平等的。 但是,如来出世说法,如大云遍覆,如天降甘霖,一雨普润一切草

           木,使各得其益,这又是平等的。 这就是所谓“一相一味”。 一相,指一实相;
           一味,指一乘法。
                但是,经文中又指出:“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而众生并不自
           知。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智者从众生的“种姓” 加以阐释。 “种姓” (一作“种
           性”)是佛教用以指众生能否接受佛教或接受佛教程度的内在依据。 据窥基

           说:“种”即“种子”(指主体经验和理念),“姓”即“类也”,“种子姓类差别”,名
           “种姓”。 《瑜伽师地论》卷二一:“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
           住种姓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得、能证。”说明

           “种姓”是涅槃的内因,具有隐定不变、本性界限及与其他有情不同等含义。
           但是,《涅槃经》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后,划分“种姓” 的标准也由“涅槃

           性”转到“佛性”上。 佛性含有涅槃性,但更强调“菩提”,即为证理而具有的智
           慧。 证得“涅槃”,是消除“烦恼障” 的结果,证得“菩提”,则兼是消除“所知
           障”的结果。 智者解释“种姓”(种类),又在《涅槃经》的理论基础上更深入了
                                                                                       第
                                                                                       三
           一层。 他提出:“种者,三道是三德种。” 所谓三道,即惑道、业道、苦道;三德,
                                                                                       辑
           即法身、般若、解脱。 他说:“《净名》 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 此明由烦
                                                                                       ︽
           恼道(惑道),即有般若也。 又云:五无间(业道),皆是解脱相。 此由不善即有                                      法
                                                                                       华
           善法解脱也。 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 此即生死(苦道)为法身也。”这                                       文
                                                                                       句
           完全是一种辩证的佛的知见。 “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也就是佛门中常说                                         ︾
                                                                                       选
           的“烦恼即菩提”。 从逻辑来说,即烦恼的外延与菩提智慧的外延,完全等同。                                        释

                                                                                     ❙141❙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