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50

第六章  修学者应通过化城直达宝所





                〔说明〕本章原典选自《法华文句·释化城喻品》。 第一节“品题的阐释”,
           述化城是神力所现,为二乘涅槃行人的暂时憩息之所。 第二节“化城喻”,述

           譬如行者本欲至五百由旬之宝处(真实的悟界) 取宝,但途远险恶。 其时,有
           一导师在三百由旬处假现化城(方便的悟界),诱导行者暂时止息,积聚力量,
           继续前进,直达宝处。 第三节,破驳当时教界关于“车三城一” 的不同论说。
           因较重要,故单独列节,置于章后。



                                   第一节  品题的阐释


                [文句]
                “化”者,神力所为也。 以神力故,无而欻有,名之为“化”。 防非御敌,称

           之为“城”。 内合二乘涅槃者,权智所为也。 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
           防思御见,名为涅槃。 苏息引入实未究竟而言灭度,权假施设故言“化城”。
           喻如前说。 此是因缘释也。
                约教者,若三藏义者,于涅槃生安隐想,生灭度想。 若通教,二乘与三藏
           同,菩萨不尔。 《释论》云:“如父过险一脚入城,一脚门外,忆妻子故,从城入
           险,誓愿扶余习入生死,而不以空为证也。”别教不道城如化,用城防险。 从城

           门径过,将城作方便,断见思惑,不道此为极也。 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
           言“化城”也。 今是圆教意,故题为《化城喻品》也。 本迹、观心不记。 问:此品
                                                                                       第
           说因缘事,下根得悟,应名《宿世品》?                                                          三
                                                                                       辑
                答:品初广说因缘,末则结譬化城。 若从前应称“宿世”,经从末故言“化
                                                                                       ︽
           城”。 又上根疑薄,但取道树三七思惟,以明机缘;中根疑浓,加以譬喻,探取二                                       法
                                                                                       华
           万亿佛所教无上道,以为机缘;下根疑复厚,则明宿世久远机缘。 若从宿世之                                         文
                                                                                       句
           始,明久远因缘,语其中间,言其化城;明其究竟,言其宝所。 经家处中标品,收                                       ︾
                                                                                       选
           得初后,从此义便,故言《化城品》。                                                           释

                                                                                     ❙143❙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