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149
此中的意思是,现实(即使是负面的现实)即此即是理想的所在,现实即此即
是理想的实现场所。 离开现实,理想即无所寄。 现实与理想所指涉的,都是同
朱 一范畴的东西。 同样,“五无间皆生解脱相”,入无间地狱的阐提,他也能思量
封
鳌 善法,寻求解脱;“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即是说,一切众生在生死的
天
台 界域中,即可觉悟、证真理,而臻于涅槃之境。 这些道理都是必然的,是事物的
集
· 客观发展规律。
第
二 智者提出“三道即三德种”这一重要命题,不但有逻辑上的意义,更有存
册
在论方面的意义。 这意义来自“性具”观念。 “性具”又称“理具”,这是天台宗
极其重要的概念。 指本觉之性、真心真性或佛性具足菩萨界以下九界的恶法
及佛界的善法,即总具十界的三千善恶诸法。 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中道佛
法,本质上就具足一切染净法。 要实现真理,即同时要实现染净法。 因为染净
法是真理的一部分。 而这染净自身,亦可当作弘法度生的法门来运用。 所以,
在本品中,智者接着就“姓类”解释众生“三德”:“若就类论种,一切低头举手,
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
诸种差别,如来能知。”认清了“种”,其他“相”(事物的相状)、“体”(事物的实
质)、“性”(体之不变易)等,也就迎刃而解。 这样的道理如来能知,而众生不
能知。 因为,作为众生,虽然都是将来的佛,只不过现在他们本身的根器不够,
对于佛的说法,“人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所以得到的利益有
大有小。 五乘众生不自知五种之因,皆依生佛平等之佛性净心;也不自知五乘
的教法皆是大乘,同入一乘法门,更不自知同归佛慧,同得成佛,如同草木乘润
各别,而不自知,亦不知他。
智者在本品中提出的佛与众生“差即无差,无差即差” 之说,后来在日本
佛教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真言宗据此提出“六大”是世界的本体,众生
与佛没有根本差别,若修“三密加持”,就可与大日如来相应,即身成佛。 日莲
宗则提出首先要有“信《法华》 之心” “入诸法实相”,才能即身成佛。 日莲在
《御碑口传》中说:“信《法华》之心是种,入诸法实相之内证,则成佛果。 药者,
九界众生之心法。 其故,权教之心为毒草;值法华,则三毒烦恼之心地,开觉为
三身果满之种,是为药也。”并对《药草喻品》中的述成,作了阐释:“述者,迦叶
也;成者,释尊也。 ‘述成’一字,迦叶、释尊一致义也。 ……述成一致符契,即
身成佛也。”显然是对智者“无差别譬”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