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4
法界海,惧其有漏;况罗之一目,若为独张,又一时接四箭,不令堕地, 未敢称
①
捷。 策钝驉、驱跛鳖,尚不得一,何况四耶? 云云。
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方,横竖皆尔。 过去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
皆悉如是,何处是本? 何处是迹? 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初如是者,是本也。
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经初如是者,皆迹也。 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 佛
所说如是者,本也。 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者,本也。 而中间、
而今日者,迹也。
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因缘生法,即通观也。 因缘即
空、即假者,别观也。 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双照二谛者,亦通、亦别
观也。 上来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别观也。 下文云:“若人信汝所说,即得见我,
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即观行之明文也。 信则论机,见则是应,即因
缘也。 又信有浅深,见有权实,种种分别不同者,即分别教。 又信《法华》 之
文,则见实相之本。 若见身子之化,则见龙陀之本 。 若见始成释尊,亦见久成
②
先佛。 若见千二百比丘、八万菩萨者,亦见其本也。 又闻经信无疑,觉此信心
明净,即是见佛。 慧数分明,是见身子。 诸数分明,是众比丘。 慈悲心净,是见
诸菩萨。 约心为四,帖释转明。 若释他经,但用三意,为未发本显迹故。 当知
今经三释与他同,一释与彼异。 四番释如是竟云云。
我闻者,或闻如是。 盖经本不同,前后互举耳。 今例为四释。 《大论》云:
“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 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 ③
问:“应言耳闻,那云我闻?”
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缘。” 此世界释也。 阿难登高称我闻,大众应悲
号,适见如来,今称我闻;无学飞腾说偈 ,佛话经明;文殊结集,先唱题,次称如
④
是我闻,时众悲号。 此为人释也。 阿难登高,称我闻,遣众疑。 阿难身与佛相
① 一时接四箭,不令堕地:以手同时接住四箭,极言其快。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大经·迦叶菩萨
第
问》言:‘云何智者观念念灭?’佛言:‘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念言:我等四箭,俱射俱堕。 三
辑
得有人念: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大正藏》第 34 册,页 160 上-160 中)
② 身子、龙陀:皆佛大弟子。 身子,即舍利弗。 龙陀,即须菩提。
③ 《大智度论》卷一:“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 随耳识即生意识,能 ︽ 法
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大正藏》第 25 册,页 64 下) 华
文
④ 无学飞腾说偈,文殊结集:无学,指阿罗汉。 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已极,无所复学,故称无学。
《法华文句记》卷第一:“无学飞腾说偈者,佛初入灭,诸阿罗汉……飞腾各说偈言:咄哉诸有善,轮转如水 句
︾
月,不坚如芭蕉,亦如幻影响,如来大雄猛,功法超三界,犹为无常风,漂流而不住。” (《大正藏》第 34 册,页 选
释
161 上)文殊结集,指佛灭后,文殊率弟子结集诸大乘经。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