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9

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即是

           不可思议诸佛境界,真实法体。” 例如此义,四见不同。 所住既然,能住亦尔。
      朱    此则约教分别也。 本迹、观心在后说。
      封
      鳌         耆阇崛山者,此翻灵鹫,亦云鹫头,亦云狼迹。 梁武 云:“王裞,引诗人所咏
                                                              ①
      天
      台    《关雎》是也。”《尔雅》云:“似鵄。”又解山峰似鹫,将峰名山。 又云“山南有尸陀
      集
      ·    林,鹫食尸竟棲其山,时人呼为鹫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
      第
      二
      册    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 既是圣灵所居,总有三事,因呼为灵鹫山。
           有五精舍:鞞婆罗跋恕,此云天主穴;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因陀世罗求诃,

           此云蛇神山;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此云少独力山;五是耆阇崛山。”
                问:劫火洞然,天地廓清,云何前佛、后佛同居此山?
                答:后劫立,本相还现,得神通人,知昔名以名今耳。 例如先劫姓瞿昙,将

           本姓以姓今也。
                约教释山,例如城义说云云。

                                ②
                观释者,王即心王 ,舍即五阴,心王造此舍。 若析五阴舍空,空为涅槃城,
           此观既浅,如见土木。 若体五阴舍即空,空为涅槃城,即通教也。 若观五阴舍,

           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之四德,常为诸佛之所游处。
           若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毕竟空
           寂舍,如是涅槃,即是真如实体云云。 观心山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
           灵,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 观此灵鹫即空,体观也。 观灵即智性

           了因,智慧庄严也;鹫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正因,不动三法名秘

           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 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云云。
                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 今处山中说中

           道也。

                三、众成就

                1.声闻众



               ①  梁武:指梁武帝(萧衍),曾为《般若经》作疏,其中谈到《法华经》。 《法华文句记》卷第二:“梁武等者,
           字应作睢,其鸟似鹰。 云似者,或恐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雌雄各居,欲交俱鸣,交已各去,故以之类皇妃
           也。 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江东人呼为鹗,好在江洲。 梁武意谓睢形近鹫,故引
           之耳。”(《大正藏》第 34 册,页 164 中-164 下)
               ②  心王:相对心所而言,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或八识(六识加末那识、阿赖耶识)之识体自身称
           为心王。 意为精神作用之主体。

    ❙22❙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